当前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

浙江台州椒江区下陈人大:“集市有约”听民声,人大代表解难题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台州人大 发布时间:2025-07-11

每月的集市日,对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下陈街道的居民而言,不仅是采购生活用品、享受美食的热闹时刻,更是与人大代表、选民代表“唠家常”“提建议”的特殊日子。每月的集市日,杨家联络点前的“人大代表摊位”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大下陈街道工委创新打造“集市有约”特色履职平台,通过“摆摊设点+流动问需”模式,将代表履职融入市井烟火,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基层治理,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烟火集市

架起民意沟通桥

“以前想反映一些问题还要去代表联络站,手机上反映也弄不来。现在赶个集的工夫顺路就把问题反映了,确实很方便。”一大早起来赶集的广兴村李奶奶说道。

街道人大工委将农历每月16日集市日定为“代表接诊日”,采用“1+2+N”工作法:1名人大代表、2名选民代表、N名街道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成服务专班,将代表联络站从固定场所延伸至群众身边,实现“赶集办事+反映诉求”两不误。街道15位人大代表和47位选民代表轮流担任“摊主”,在每月的集市日来到临街的杨家联络点“出摊”。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前来的群众。他们用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方式,迅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让村民们放下了心中的顾虑,纷纷打开话匣子。从道路坑洼、电瓶车充电停放、随迁子女就学等生活难题,到对污水零直排、机场路道路拥堵等公共服务提升的期望,大家畅所欲言。“集市有约”的形式让人大代表深入到群众中收集意见建议,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拓宽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渠道,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亲切相约

倾听百姓心头事

杨家村的一些老人向代表们反映:“我们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利,每次去食堂吃饭都要费好大劲,要是老年食堂能送餐上门就好了。”人大代表耐心倾听,细致记录,活动结束后主动了解街道当前养老助餐服务情况。他们发现,街道养老助餐点的覆盖范围仍有待扩大,超半数村居尚未纳入服务体系,导致享受助餐服务的老年人群体占比偏低。针对这一现状,代表应再正提出了《关于加快实施全面推广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的建议》;代表阮广法在街道选民代表会议上通过“代表·主任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向相关负责人提问,推动养老助餐服务优化工作加快进程。今年六月,街道委托开展养老助餐的下陈老年食堂将完成装修,就餐规模扩大了一倍,新增了2名配送员。

台州鲜花港周边一部分村民向代表反映,因承租人经营不善,拖欠他们土地租费好几年了,多次催讨无结果,代表陈华清当即和工委反映,工委多次约请相关部门和办事处进行协商,该问题最终在5月份得到妥善解决。来自河南汝州的台州乐点缝纫机有限公司装配车间主任张建国反映其女儿想从老家转学到街道中心校,代表洪萍接访后第一时间联系中心校,最终帮助解决困难。

自“集市有约”活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接待居民200余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0余条,其中20余条已得到妥善解决。切实回应了群众关切,让居民感受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温暖。

共商共治

绘就民生幸福卷

一位赶集的群众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有问题没处说,现在好了,在集市上就能和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我们心里别提多踏实了!”像这样的场景,在“集市有约”活动中屡见不鲜。村里坑洼的路被修平了、绿道的环境改善了、外来员工子女的读书问题解决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居民真切感受到人大代表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和行动力。

“集市有约”活动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根于群众之中,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一方面,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代表码”拓宽民意收集渠道,让无法到现场的群众也能便捷反映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跟踪反馈机制,对已收集的意见建议持续跟进,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回应、有落实。

“以前赶集是买东西,现在赶集是‘享服务’!”这种扎根市井的履职模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民主就在眼前”。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履职平台上,下陈街道人大工委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