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人大:民意入法条 细节重民主
作者:苏雪 编辑:赵佳敏 来源:山东人大 发布时间:2025-07-18
当退休教师的民生建议转化为法规中的刚性条款,当专业智库碰撞基层民意,当“小快灵”立法遇上“数智云”平台……自2015年8月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小切口、接地气、重实效立法,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8件,修改2件,涵盖历史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城乡建设与管理等领域,构建起山东省泰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屏障。
“1+3+13”立法网络里的民生答卷
“没想到我提出的关于宠物粪便清理的建议被写进了法规!”在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退休教师王建国高兴地说。《泰安市养犬管理条例》制定初期,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线上征集等多种方式,收集到300余条建议诉求。经过逐条梳理研判,“划定特定区域遛狗时段”“明确粪便清理责任”等30余条建议最终被写入法规。
为让立法过程充分吸纳民智、汇聚民意,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1+3+13”立体化立法联系网络,即1个立法研究中心统筹协调,3个服务基地提供支撑,13个基层联系点全覆盖,打通“自上而下统筹指导、自下而上民意汇聚”的立法通道,累计采集立法建议1800余条,其中200余条群众“金点子”被转化为相关法规条款。
双智库“最强大脑”外援
投影幕布上,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图与条文修订草案交替展示;会议室内,32位来自司法和农业农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平衡农田保护与产业发展”“耕地质量监测标准如何量化”等焦点问题开展深度研讨。一场围绕《泰安市汶阳田保护条例(草案)》的立法研讨会在泰山学院地方立法研究中心进行。
这场头脑风暴的背后,正是市人大常委会精心构建的“双智库”支撑体系在高效运转。“智库不是简单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精准研判,让法规条文既符合上位法精神,又能解决汶阳田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参与研讨的农业专家董浩表示。从法条逻辑的严谨性校验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可行性论证,“双智库”正以“法理锚点+实践落点”的双重校准,让汶阳田保护条例从草案到审定稿的每一步都扎实可靠。
这种专业赋能立法的实践并非个例。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行“专班+代表+委员”工作模式,组织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人大代表与专门委员会委员深度参与,通过实地勘察、跨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等方式,精准破解文物保护红线与城市建设边界重叠、遗址修复技术标准不统一等20余项专业难题,既守住了文化遗产安全底线,又为城市合理开发留足空间。
“指尖上”的立法参与
“扫描这个二维码,提交立法建议分分钟搞定,不到72小时就收到了详细回复!”在泰安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码上立法”宣传屏前,市民刘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反馈信息。她提出的“在老旧小区周边增设夜间临时停车位”的建议,已被立法专员标注为“待调研论证”,并附上了详细的办理流程说明。便捷高效的互动,源自市人大常委会打造的集“网、微、抖、端”于一体的数智化立法枢纽——“泰安数字人大”平台。
作为连接群众与立法工作的“云端桥梁”,平台整合了民意征集、普法宣传、信息管理三大功能,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填写立法建议,在“人大小课堂”观看法规解读,在政务APP查询立法进度。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接收各类意见建议300余条,涵盖停车管理、物业管理、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其中农村“三资”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多条建议被纳入立法调研范围。这种云端立法新模式,让法律法规通过数智云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给法规来份“体检报告”
“五年规划不是纸上谈兵!”在市人大常委会地方性法规“立法回头看”现场,第三方评估机构正在对《泰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实施情况报告逐项打分。这场特殊的“法规体检”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的2022-2026年“立法回头看”五年规划正在落地落实。评估工作聚焦立法科学性、执法规范性、司法适用性、普法覆盖面、群众守法度五个维度进行评估,通过定期开展执法检查、第三方评估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法规实施中的堵点和盲区。
“立法回头看”五年规划实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已完成多件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回头看”,对发现的“过时条款”及时开展条款溯源并留存记录,以便及时修订或者废止。“回头看”报告经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及时转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高频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下一轮法规立项的重要参考,以此推动“立改废释”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