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思维提升调查研究水平 不断激发代表履职新活力
作者:张达明 编辑:白丹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发布时间:2025-07-18
调查研究是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基础。置身于数字化转型与现代化治理相互交融的历史节点,人大代表既要秉持“四不两直”“解剖麻雀”“蹲点深研”的传统智慧,更需以创新思维重塑调查研究体系,在守正创新中锤炼履职真功,使调查研究切实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载体。
立调研理念之新
变“信息采集”到“治理协同”
人大的调查研究既区别于行政机关,也有别于专家学者。传统调查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的信息收集维度,而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变革首要在于理念的提升。人大代表需超越“传声筒”“记录员”的角色定位,将调查研究视为构建治理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在这一理念下,调查研究本身便是民主协商的生动现场。调查研究不仅是倾听民众诉求、了解实际情况,更应着力搭建群众、专家、部门之间的对话机制。这种转变使调研活动从单向的信息流动转变为多向的价值共创,让每一次走访调研都成为凝聚共识的关键契机,每份调研报告都是蕴含多元智慧的结晶,从而实现从单纯的信息采集到深度协同治理的跨越。
筑制度保障之基
聚“零散动作”为“系统工程”
调查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会议讨论、报告撰写层面,调研成果更不能仅停留于纸面。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选题—实施—转化—监督”的全周期制度体系,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履职成绩单”。具体而言,应建立民生大数据预警机制,通过舆情分析精准锁定调研靶点;创设“代表+顾问+群众”的协同模式,构建“专业+接地气”的调研方法;完善交办督办机制,设置成果转化时效红线;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用成果转化情况检验调研实效。这种系统化的集成设计,既规避了“调而不研”的形式主义,又根治了“研而不用”“用而不适”的官僚顽疾。制度创新的本质,是将调查研究从代表个人能力的“单兵作战”,升级为制度优势支撑的“体系作战”,激活成果转化的“能见度”,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撬动治理变革的有力支点。
强能力素养之本
铸“双重基因”育“复合本领”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人大代表要切实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效规避理论不足、本领落后、能力恐慌等问题。一方面,要传承“脚沾泥土”的群众工作传统,深耕倾听、沟通、协调等“软实力”;另一方面,要掌握数据解析、政策研判、风险预测等“硬功夫”。既运用数字工具突破时空边界,又坚守“身入心至”的调研本色。这种复合型能力建设,需突破“课堂灌输”的培训定式,构建“实景模拟+一线淬炼”的培养体系,让人大代表既保有“草根智慧”的敏锐直觉,又具备“数治思维”的全局视野,在守正与创新的融合中练就“文武兼备”的履职真功,实现代表履职从“物理参与”向“化学反应”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