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人大代表新变化
作者:赵 羽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8
顺口溜中看变化
20多年前,我刚刚调到吉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在《吉林人大》编辑部工作。由于经常到基层采访,我听到不少关于人大代表的议论,特别是一些顺口溜,生动、有趣,便随手抄录下来,日积月累,倒也小有收获。比如:“代表代表,散会就了。”“开开会,举举手,发完牢骚往家走。”“人代会上瞅一瞅:握手、拍手和举手。”
近些年再去基层采访,又听到一些新段子:“代表代表,权力不小;为民代言,百姓叫好。”“人大代表真能干,监督‘府委和两院’;不图报酬不领钱,替咱百姓用好权。”
前后对照,不难发现,顺口溜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由于对人大制度宣传不够,人民群众对人大制度缺乏了解,对代表工作十分陌生。许多人把人大代表当成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样,只是一个光荣称号而已,不知道人大代表的工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加强和完善,特别是自代表法颁布后,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提出议案建议,开展专题询问,组织专门问题调查,进行质询,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人大代表的工作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重要权力。
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才会对人大代表的工作由误解转为褒扬,由旁观转为支持。从顺口溜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听到时代的脉搏,看到民主法治建设前行的脚步。
从“抓代表”到“放代表”
1992年,代表法颁布后不久,吉林省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的事件:因为一起经济纠纷,长春市公安局的几名干警非法拘禁了蚌埠市人大代表周家良。
经新闻媒体曝光后,举国哗然,人们纷纷痛斥这种公然违法办案的行为。在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下,这几名干警受到严肃处理。但造成的影响却十分恶劣,很长一段时间,长春的公安干警们在全国的同行面前都难以抬起头来。这件事从反面给所有执法人员上了一课,它起到的作用远胜过许多空洞的法律说教,用一些干警的话说,就是“刻骨铭心”。
以至于后来发生的另一件事也不让人感到意外:某市公安部门在侦破一起经济案件时,非法拘禁了外地一名人大代表,在途经长春时,临时将这名人大代表羁押在长春看守所里。看守所干警得知这名人大代表的身份后,马上向上级报告,长春市公安机关有关领导立即出面,用自家的教训劝说外地同行,并且向他们宣传代表法,使这名人大代表得以释放。
从“抓代表”到“放代表”,我们为长春公安的转变拍手叫好,为他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感到高兴,但也不要忘记,他们曾经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
从“不会说”到“抢着说”
因为在人大宣传部门工作,本职工作离不开对人大代表的宣传报道。20多年前,我到人代会上采访,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代表在审议时保持沉默,一言不发。什么原因呢?会后我进行了一番了解,得到这样几种回答:“不了解情况”“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怕说错了,人家笑话”。
近些年,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了。绝大多数人大代表都有发言的机会,主持人有时不得不限定每个人的发言时间,甚至会出现代表们争抢话筒的场面,成为人代会上的独特景观。
人大代表是人民选派出的使者,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既然是使者和代言人,就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人大代表起不到这种作用,就是失职,就会让广大选民感到失望。从“不会说”到“抢着说”,我们看到了一种喜人的变化——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不再把人大代表这个头衔看成是对自己的奖励,而是把它当作一种重托。因为思想上有了这种新的转变,才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吉林省八届人大代表樊德明,生前曾担任镇赉县政协副主席。担任人大代表期间,每年花大量时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人民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他先后写出议案、建议、调查报告80多份,累计达100多万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作用大、效果好,成为全省人大代表中的典范。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人大代表们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活跃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从基层调研到建言献策,从监督落实到推动改革,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大代表的履职环境越来越好,他们的声音也更加响亮。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人大代表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民主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