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人大:“人大+检察”赋能海洋治理提质增效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浙江人大 发布时间:2025-07-21
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坚持“监督海洋检察小切口,推进海洋治理大作为”理念,探索创新监督方式,着力构建“人大监督+检察监督”的协同机制,持续推动海洋检察工作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海上枫桥”特色品牌,为提升海洋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探索。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人大监察司法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
强化顶层设计,以人大决定引领检察创新制度化。针对海洋治理领域广、法规分散、检察监督海域延伸支撑不足等难题,精准施策,通过制度供给引领检察创新。一是聚焦难题出台决定。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海洋检察工作的决定》《关于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的决定》,为海洋检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顶层设计和制度遵循。二是检察配套精准落实。市检察院及时制定配套落实办法,将人大决定转化为具体行动,聚焦服务海洋经济、防范治理风险、回应海岛关切,明确监督职责与方向,推动涉海治理多跨协同与精密智控,全面构建海洋法治体系。三是实现层级跃升与样板效应。此举有效解决了海洋检察权能配置、法律适用、联动机制等关键问题,标志着舟山海洋检察工作从基层探索跃升为制度化推进,形成了可复制的“舟山样板”,获得全国人大和最高检肯定。
深化协同监督,融合人大与检察优势提升治理效能。积极探索人大监督权威性与检察监督专业性的贯通协调,释放“1+1>2”的监督合力。一是聚焦痛点联合攻坚。针对海洋行政执法中的“受理难、预防难、执法难、监督难”痛点,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检察院联合开展持续性监督调研,并专题开展海洋检察和检察公益诉讼专题审议。二是双轮驱动闭环治理。人大依托专项监督,推动涉海部门建立闭环治理机制;检察机关则借力人大监督推力,重点攻坚海上执法监管数字化场景建设,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三是共建机制破解痼疾。在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支持下,市检察院牵头海警、海事等8家涉海部门共建海上安全执法司法联席会议及重大案件会商等四大配套机制,累计解决休闲渔船安全监管、海上沉船碍航等难题12项,有效破解“九龙治海”痼疾,提升综合执法司法水平。
赋能数字变革,拓展民主监督渠道与提升监督刚性。主动拥抱数字化改革,将技术应用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紧密结合。一是打造全流程监督平台。在全市推广应用“数检督”系统,将海洋检察监督内容全面纳入,构建“一舱一网一键一环一云”骨架体系,实现对海洋检察监督全流程、全时段、可视化跟踪管理。二是创新民主参与机制。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代表便捷提交涉海线索,高质量线索转化为检察建议,人大组织代表对检察监督落实情况线上线下专项评议,形成了全链条监督模式。三是建设智慧平台下沉基层。推动建设“海洋检察智慧监督平台”,围绕海上安全行刑共治等需求开展数字化专项监督54个。将海洋检察融入人大基层单元和海上融治理中心,依托代表联络站,靠前监督群众关切问题,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此模式获全国人大监察司法委肯定。
聚焦能力建设,以专项监督强化专业队伍与理论实践。通过专项评议与专题审议相结合,打出监督“组合拳”,强化海洋检察专业力量。一是评议与审议双轨并行。将检察官落实司法责任制评议与海洋检察工作、海洋公益诉讼工作专题审议相结合,通过评议,重点考察检察院在海洋刑事、行政、海商事、公益诉讼等领域的专业能力;通过专题审议,重点剖析成效方向,完善监督衔接联动机制。二是推动创新解决难题。“评事议人”方式有力推动专业化建设,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市检察院联合司法行政机关创新解决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监管难题,让204人次社矫人员安全出海、闭环监管,此项经验获最高检、司法部推广及央视报道。三是理论与研究成果丰硕。在人大监督推动下,海洋检察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丰硕,高质量案件的办理和标志性创新成果涌现,出版《海洋检察的理论与实务》专著,市检察院成为首批全国检察理论研究联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