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创新工作机制 推动备案审查提质增效

作者:王 娟 编辑:白丹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发布时间:2025-07-22

为进一步推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提质增效,2024年以来,江西省南城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全链条审查、全流程提质”的核心目标,精心编制备审流程“一张图”,创新探索“提前介入机制”“巡回指导审查机制”“核查通报机制”“衔接联动机制”等工作机制,夯实审查基础,提升审查效能,破解审查难题。

锚定“全链条”闭环管理

夯实审查基础

事前规范“防风险”。南城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举办制文单位培训会,明晰规范性文件范围界定、备案流程,进一步确保“有件必备”,避免漏报;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县人大常委会成立工作专班,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程序合规等在文件出台前提前介入,有效节省了文件制定的时间,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问题文件”的产生。2024年以来,通过提前介入提出文件修改意见12条,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风险,节约后期纠错成本,提升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和治理效能。事中审查“严把关”。推行“五步审查法”(形式初审—专工委实质审查—公众意见征询—专家论证—集体审议),提出审查结果报告交制定单位研究,制定单位在一个月内提出书面处理意见,审查结果报告与书面处理意见一并提交主任会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建立了规范性文件人大相关委员会及专业代表提前介入、备案审查征求意见公众参与、县人大法制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等制度机制,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2024年以来,审查文件2件。 事后监督“保长效”。建立“月度沟通+半年核查+年度检查”三级监督网,实现备案审查动态管理;建立动态清理机制,督促县政府、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及时清理或修正不适时的规范性文件;建立核查通报机制,对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审查发现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核查,并将结果以予通报。今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协同县政府办和司法局对乡镇和政府部门发文目录进行核查,指导乡镇人大和政府部门开展规范性文件甄别、清理、审查、归档工作。目前,乡镇和政府部门都已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乡镇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8件,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34件。

创新“全方位”衔接联动

提升审查效能

横向联动。建立“1+N”会商协调机制,以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为核心,联动N个政府部门,通过组织跨部门联席会议、专家论证会、联合审查等方式,不断提升实质审查效率。今年以来,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政策文件专项审查,推动制定机关废止了1件失效文件和3件与现行政策相冲突的文件。纵向贯通。建立县乡两级“巡回指导审查机制”,采取“下沉指导+联合审查”方式,组织法律专家、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乡镇,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进行实地指导。目前已完成乡镇规范性文件巡回指导审查全覆盖,基层备案审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聚焦“三类问题”精准发力

破解审查难题

破解“标准模糊”。南城县人大常委会新修订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规定》,细化“政策性、合法性、适当性、合宪性”审查标准,对备案审查、审查建议、移送审查等接收登记、受理、审查、处理、归档、入库等各环节遵循的时限、程序及文书、材料进行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同时编制了一目了然、直观易懂的备案审查工作流程图,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规定》一并向社会公开。补强“力量薄弱”。通过组建“委员+律师+业务骨干”法律咨询专家库、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开展“以案代训”、乡镇人大干部到县人大法制委跟班学习等,使乡镇人大在文件认定标准、备案材料清单、审查要点及常见错误规避等业务能力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强化“监督刚性”。扩大备案审查范围,将县政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列入备案审查范围,建立主动审查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工作机制,要求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实行双报备制度。同时,备案审查触角向乡镇延伸,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大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乡镇建立“备案-审查-纠错-归档”闭环流程,推动基层备案审查规范化。通过建立立项报备、提前介入、专项清理等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倒逼“一府一委两院”增强法治意识和程序意识,不断提升法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