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让群众的“获得感”彰显代表的“言值” ——记山东省寿光市人大代表魏德平

作者:黄旭 刘聪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2

“魏代表的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我们公司的资金难题总算解决了!”一家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企业对这位人大代表的由衷认可。魏德平说:“企业的‘堵点’就是我履职的‘靶点’。”这句朴实的话语,是他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将代表职责融入服务发展大局的生动注脚。

车间里的“显微镜”

魏德平的履职起点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在创业者紧锁的眉头间。一次例行走访,一家小微企业负责人对着账本发出无奈叹息:“订单来了,原材料钱却没着落,银行贷款又卡得紧……”这声叹息,化作了魏德平深入调研的动力引擎。

“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不如到车间里去‘捡’难题。”魏德平带着“显微镜”般的洞察力,揣着厚厚的笔记本,一头扎进产业一线。一个月时间,他密集走访了二十余家中小企业,足迹遍布蔬菜加工车间、汽车配件厂房、科技孵化园区。他耐心倾听,详细记录:有的企业苦于抵押物不足被拒之门外;有的在贷款审批的“迷宫”里晕头转向;有的则被高昂的融资成本压得喘不过气……一本本记录翔实的笔记,汇聚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立体画像”。“不是企业不想干,是资金卡住了发展的喉咙!”这份沉甸甸的调研成果,让他深感责任重大,更坚定了为民代言的决心:“这事,必须推动解决!”

联络站的“智囊团”

发现问题只是起点,推动解决才是关键。魏德平深知,闭门造车提不出“金点子”。他将收集到的“烦心事”带到了高新区企业家人大代表联络站。这里,不是简单的意见汇总,而是一场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深度对话。

“光说融资难不行,得拿出能落地的‘硬招’!”座谈会上,魏德平率先抛出问题,引发热烈讨论。人大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观点交锋,智慧激荡:有人呼吁简化审批流程,为贷款“瘦身提速”;有人建议政府搭建常态化银企对接平台,打通信息壁垒;更有代表提出,针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轻资产特性,应设计“定制化”信贷产品,破解抵押困局。

魏德平认真倾听、敏锐梳理,将大家的真知灼见融会贯通。最终,一件“聚焦痛点、靶向施策”的代表建议清晰成型:核心在于“双轮驱动”——既要创新机制、丰富产品,让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敢贷、愿贷”;又要优化服务、畅通渠道,让企业融资“易贷、快贷”。这件建议带着企业沉甸甸的期盼,被郑重提交至寿光市人大常委会。

落地时的“助推器”

让魏德平和企业家们倍感振奋的是,这件建议得到了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和快速响应。建议提交不久,寿光市人大常委会便牵头组织金融监管、发改、工信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主动“上门服务”,开展“现场办公”。这已不是简单的“文来文往”,而是“顶格推进”的实效之举。

在魏德平的积极推动下,一场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攻坚行动迅速展开:创新产品破瓶颈,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鲁科贷”等专项信贷产品,精准滴灌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有效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

在一场对接会上,曾经那位在车间里叹息的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紧紧握着魏德平的手,激动地说:“魏代表,这800万贷款,就像给生产线加满了油,机器转得可欢实了!感谢您帮我们搬开了这块大石头!”这一刻,车间里的叹息终于化作了机器欢快的轰鸣,建议纸上冰冷的文字,转化成了企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永不停歇的“赶考路”

解决了融资难题,魏德平的脚步并未停歇。他的笔记本早已翻过融资那一页,密密麻麻记满了企业反映的新诉求、新期盼:物流成本高,利润空间被挤压;技术工人短缺,“用工荒”制约产能;惠企政策“看得见、摸不着”,政策申报门槛高……

“解决问题就像给庄稼浇水,解完一题又赶一程,履职路上哪能有歇脚的时候?”魏德平形象地比喻道。

当前,魏德平正联合其他人大代表组成“攻关小组”,聚焦企业呼声强烈的“政策计算器”构想展开深入调研论证。“我们的目标,是让惠企政策像车间里的流水线一样,清清楚楚、顺顺当当地‘输送’到每一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手中,实现‘免申即享’或‘一键匹配’,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在人大代表联络站的讨论现场,他翻动着写满问题的笔记本,眼神专注而坚定。

窗外,厂区的灯光次第亮起,映照着魏德平笔记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那不仅是一行行履职记录,更是一位人大代表躬身实践、履职为民的坚实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