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法治>

接好下放的地方立法权之山西吕梁篇—— 十年“小切口”雕琢民生“大幸福”

作者:任玉梅 梁英杰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碛口古镇,黄河岸畔,晚霞如金,浊浪淘沙。古渡口旁,斑驳的石阶上,几位老人围坐闲谈。老船工李大爷的皱纹里藏着黄河水拍的声响:“如今这条道,清净得多了!”他指着脚下整洁如洗的街巷,“破坏古镇风貌?早没影了!”李大爷口中这份“清净”,正是《吕梁市碛口古镇保护条例》落地生根后,古镇风貌焕然一新的生动缩影。

2015年,立法权如春风吹拂吕梁大地。十年间,山西省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小切口、有特色”立法为舵,在基层治理的千头万绪间破浪前行,确保每一项法规都与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共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建设与管理、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四个领域的地方性法规27部、修订3部。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法规条文从纸面走进群众生活,化为治理效能,成为推动吕梁向美丽而行、向幸福迈进的关键支撑。

立法为民

从“小切口”到“大民生”

“地方立法工作首先应着眼民生,解决实际问题。早在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初,吕梁市人大就坚持一个思路:增强地方人大立法的主导性,多从群众呼声强烈的领域入手,条款可以少,但‘实际性’一定要强。”正如吕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所说,面对基层治理中盘根错节的“堵点”“痛点”“难点”,吕梁市人大常委会没有被宏大命题所束缚,而是俯下身子,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细微、却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切口”。

这个思路从《吕梁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的制定,可窥一斑。

2024年,吕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吕梁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小组走进社区小巷、住宅小区,倾听来自最基层的声音,了解掌握广大居民对物业管理的意见,汲取好的经验做法,广泛征求业主、物业使用人、物业服务人、职能部门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为《条例》的精准制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在《吕梁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立法过程中,立法工作小组摒弃了“大而空”的条文,转而制定出“小而精”的务实规定。不仅在《条例》中清晰规范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活动,对住宅物业管理体制、业主大会、物业服务管理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还对物业服务人的各项义务和禁止行为、物业费的收取方式、欠交物业费的处理以及代收费的情形等进行刚性约束,更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罚则标准,这些条款如同锋利的手术刀,直击住宅物业管理的“痛点”,精准切除了病灶。

如何才能让法规既专业又接地气?既体现地方特色和实际需要,又与上位法不抵触不违背?吕梁市人大常委会的答案是:立法大门向群众敞开,让民意成为立法的根基。

《吕梁市集中供热条例》便是这一答案最好的诠释。针对集中供热中存在的问题和供热单位、用户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该《条例》制定过程中,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组成调查组开展立法调研,实地察看供热企业和供热小区现场,并通过媒体发布吕梁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关于举行《吕梁市集中供热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的公告,邀请市人大代表、供热企业代表和街道、群众代表参加听证会。

“争议焦点比较多的就是地下室以及宴会厅、影院超纲的这部分区域的采暖认定。”

“热费收取,每年供热前让缴费,不交费的还能继续用热,能否和水、电一样,交了费供热,不交费可以关掉,不供热了。”

……

听证会上,群众代表、供热企业、街道办、政府职能部门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将广泛收集的供热期确定、温度标准、热费收取、投诉权利、设施维护等各类意见逐条研判,逐条论证吸收,并根据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于吕梁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条例》,为全市供热民生工程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玉萍说:“集中供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我们不害怕有争议,吵出来的条款,执行时矛盾自然少。”

深耕特色

在黄土地里种出“法治果”

吕梁立法之树,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黄土地的肌理之中,结出独具风味的果实。

在临县曲峪镇正觉寺外山梁上,12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唐柏株距均匀,呈“一”字排列,犹如一座绿色长城,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十二连城”。刘振国在一次调研中看到“十二连城”,对唐柏当时的生存环境感到忧虑。“游客对古柏的保护意识不强,有人在树下烧烤;部分古树出现腐败树洞,用水泥封口,可能会加速树木病情的恶化。”他当即询问:“是否对古树进行过摸底,是否有相关地方性法规专门保护?”

遗憾的是,当时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吕梁市立法存在空白。随后,市人大常委会立即启动《吕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刘振国担任起草工作小组组长,带领起草组先后深入11个县(市、区)开展立法调研,全面掌握了全市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严格研讨、论证、初审、二审等程序,历时一年半制定了《吕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针对建设部保护管理办法与山西省鉴定技术规程存在对古树的分级认定标准不统一和保护经费无保障问题,《吕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中明确了“吕梁标准”,实行“提级保护”,并将城市建成区树龄在80年以上不满100年的树木和古树群也纳入保护范围,量化市、县政府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经费标准,既细化了上位法,又严于精于上位法,是一部“长着牙齿”的地方性法规。

立法过程,是耐心而细致的“抽丝剥茧”。吕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瑞青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反复琢磨,立法不能贪大求全,而应像老中医把脉一样,找到最关键的那处穴位。”

吕梁市是山西省重要生态屏障区,黄河中游重要生态涵养区,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是人民群众近年来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

为切实解决城市绿化迫切需要理顺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问题。2016年,吕梁市人大常委会着手起草《吕梁市城市绿化条例》,于2017年3月1日施行。随着上位法的修改、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吕梁市绿化事业的新发展,2022年对《条例》进行了修订,于2023年1月1日施行。《条例》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将编制城市绿化规划作为条例的核心内容和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同时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建设中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城市绿地性质,不得擅自移植、砍伐树木,为守护“城市绿色”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依据。

文化铸魂

让历史文脉活在当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近年来,吕梁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思想,连续出台《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吕梁市碛口古镇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构建起“保护”“传承”“转化”“发展”融合相济、统筹协调的新格局。

吕梁市各县(市、区)都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地域性和乡土特色的风土民情相融共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了让古老的非遗项目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2017年8月9日吕梁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条例》针对保护投入不足、保护措施不力等实际困难,明确要求将保护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按照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不同等级、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让吕梁的非遗项目呈现出了生生不息的新活力。”李瑞青说。

碛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为了保护碛口古镇的历史文化,吕梁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吕梁市碛口古镇保护条例》,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碛口古镇实行分区保护,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古镇内禁止随意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经批准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使用与古镇风貌相协调的建筑装饰材料。维护、修缮核心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物、历史构筑物,应当保护历史信息,体现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不得改变与其互相依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古镇保护的范围不清、体制不顺、责权不明、经费不足等问题,帮助古镇管理拔钉清障、引领护航,为山西省同类立法提供了吕梁经验、吕梁样本。

十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站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畅通基层立法的民意直通车,在法治的轨道上铺就了一条通往美丽幸福的坚实路径。展望未来,更多“小切口”的立法探索仍将继续,法治吕梁建设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在法治阳光的普照下,一幅治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态更优美、人民更幸福的壮丽画卷,正在吕梁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