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1+3+N”模式 激活人大代表履职新动能
作者:文 漳 编辑:白丹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发布时间:2025-08-04
作为县域经济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战场”,四川省遂宁市大英经开区汇聚了众多行业代表性强、履职意愿高的人大代表。2024年以来,大英县人大常委会立足服务发展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构建“1+1+3+N”工作模式,旨在推动人大代表履职深度融入产业链发展实践,精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需求,探索出一条以制度创新赋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人大实践路径。
建机制强基础
系统破解履职瓶颈
聚焦经开区辖区人大代表“组织散、对接难、合力弱”的关键症结,大英县人大常委会着力构建适配经开区发展需要的系统化履职体系,为人大代表依法高效履职筑牢根基。
“1个联络站”筑牢实体阵地。高标准建设经开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配备完善软硬件设施,公开代表信息与履职动态,以此为平台,聚焦产业链协同、政策落地等核心议题,常态化组织代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有效破解“无固定场所议事”难题。
“1个议事平台”贯通政企沟通。创新设立代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组织两次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重点围绕经开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产业政策衔接、企业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着力打破“政企沟通壁垒”。
“3个专业小组”提升服务效能。依托法务服务、金融服务、企业帮扶3个专业代表小组,聚合专业力量,精准对接企业在法律风险防控、融资需求、发展瓶颈等方面的细分诉求,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有效弥补代表个体专业能力短板。
“N项工作制度”保障闭环运行。配套建立代表联系企业清单制、跨区域问题协同督办制等多项工作制度,形成“收集—研判—交办—反馈—评估”的履职闭环管理链条。同时,在经开区明确1名负责人和1名联络员,专职负责代表活动组织协调与日常联络,构建起“阵地稳固、组织有序、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履职新生态。
明职责重实效
深度赋能产业发展
紧扣“常态化、精准化、规范化”履职要求,大英县人大常委会引导人大代表将民主实践深度融入产业链发展全链条,为经开区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扫清障碍、注入动能。
法务服务“常态化”护航发展。组织法律专业代表及专家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普及法律知识。例如,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后,代表联络站迅速组织专题座谈会,深度解读法律条文,精准解答企业在跨区域经营中遇到的法律疑难问题,切实提升企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融服务“精准化”激发活力。针对企业在融入双城经济圈中的融资需求,组织金融专业代表、金融机构专家开展精准服务。深入解读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跨区域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倾斜。通过举办“聚众智助发展”金融服务进百企系列活动4场,惠及企业30余家,有效促成银企对接与专项信贷落地,为企业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联席会议“规范化”转化成果。坚持规范化召开代表联席会议,经开区管委会及其职能部门主动向人大代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并面对面听取代表关于融入双城经济圈的意见建议。强化建议办理全流程管理,确保代表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招实招。代表们提出的“加强经开区配套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协同”“支持传统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完善化工行业技能人才储备”等系列建议均被采纳落实,有力推动了化工产业园35KV电力线迁改、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建设,并助力园区企业稳步实施“智改数转”,显著提升了在区域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拓维度强担当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在全县上下奋力推进“实业兴市·大英有为”、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背景下,经开区辖区各级人大代表胸怀大局、勇担使命,将履职实践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
聚焦重大项目,强化一线监督。各级人大代表将四川绿色油气化工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履职重点,深入一线开展视察调研,通过实地察看、现场问询、座谈交流等方式精准“把脉”,累计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20余条。在金英生物航煤项目建设现场,代表们建议相关部门要立足长远规划,强化要素保障和服务效能,“一企一策”破解堵点难点,全力助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分层破解难题,促进区域协作。充分发挥代表层级和资源优势,合力破解跨区域协作难题。县直部门代表积极搭建“企业—代表—职能部门”高效沟通平台,精准疏通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企业家代表则发挥市场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以商引商和产业链拓展,成功助力捷贝通公司拓展“一带一路”市场、久大盐化进军日本东京,使代表履职成为经开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