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大寨行

作者:魏显刚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04

大寨,曾是轰动全国的一个名字。我是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里长大的。每天清晨,推开窗,第一眼就看到县城南面的卢医山上,用石块垒出的“农业学大寨”五个白色大字,像一道永不褪色的标语,嵌在晨光里。

小学课文里有大寨的故事:七沟八梁一面坡,白天治坡、晚上治窝,三战狼窝掌,虎头山上造梯田,铁姑娘队顶起半边天……陈永贵、郭凤莲、贾进才、宋立英、梁便良这些名字,像顺口溜一样滚在舌尖。几十年来,几次想去大寨,却总被杂事绊住脚步。

今年6月,夙愿终偿。我们一行从山西省昔阳县城出发,烈日如灼,路旁的禾苗卷了叶,裸出斑驳黄土。偶尔有老人弓背锄草,汗珠落地即干。

半小时后抵达大寨村。换乘景区大巴,盘旋至虎头山腰的蓄水池。沿片石铺就的山路拾级而上,约五百米,石棱参差,稍不留神便会绊倒。也许因山高气清,也许因满目葱茏,热浪竟被隔在了山外。

沿途依次是周恩来纪念亭、军民鱼水池、虎头山标志石、观景台。立于台上,昔阳县城尽收眼底。再往西,便是陈永贵墓。陵墓依山势而建,仿南京中山陵制式,虽不宏大,却云蒸霞蔚,肃穆庄严。四层平台,228级台阶——恰与陈永贵国务院副总理的任职天数暗合,也暗喻从农民到国家领导人的传奇。不远处,贾进才、郭沫若、孙谦的墓茔依次静卧。一座虎头山,竟安葬着两位共和国副总理,风云际会,不外如是。

循小径下山,回望狼窝掌,俯瞰团结沟渡槽,山风掠过松涛,仿佛仍在讲述当年鏖战。抵陈永贵雕像小广场,即大寨纪念馆。展厅分两大部分:农业学大寨馆,分十一个单元;改革开放馆,分六个单元。

声、光、电与影像交错,重现红旗漫卷、人欢马嘶的火红年代,也展现大寨人在改革浪潮中再立潮头的历程。我们在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随松风回荡。

随后进村。情景剧还原当年会战场景;火车皮窑洞仍留烟熏痕迹;陈永贵故居,土炕、油灯、斑驳的领袖像,一切如昨。最令人动容的是96岁的宋立英老人——贾进才之妻、陈永贵的入党介绍人、大寨村首任妇联主任。她精神矍铄,目光澄亮,坐在老屋门槛上,与我们一一握手,掌心的茧子仍带着土地的硬度。

三十载创业史,是一部中国农民脱胎换骨的史诗:战天斗地,治山治水,把七沟八梁的穷山恶水改写为层层梯田。如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仍鲜红地刻在虎头山石壁上,也刻在每一名来访者的心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