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小切口里耕文明 人大聚力绘新篇

作者:郑强安 编辑:赵佳敏 来源:广西人大 发布时间:2025-08-06

近年来,广西北海市海城区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深耕耘”为导向,将多元解纷、民生微实事、网格化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编织成网,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以民生温度厚植文明根基,让城市文明既见筋骨更显温情,助力北海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多元解纷“绣花针”,织密基层善治网

人大代表在“甘棠树下”调解室调解老旧小区停车位问题(刘雪华/摄)

在中街街道“甘棠树下”调解室,一场关于老旧小区停车位的调解会正在进行。人大代表牵头组织社区律师、物业代表与居民围坐协商,仅两天便达成共识。“这不是简单的纠纷调解,而是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参与调解的人大代表说。

常委会创新构建“1+3+N”多元解纷体系: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中心,串联起网格员、调解员、法律顾问三方力量,孵化出“基层立法联系点+甘棠树下调解室”“人大+商会调解室”等特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进,让矛盾纠纷在社区层面得到解决。这种将“枫桥经验”本土化的探索,让文明创建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民生实事“小支点”,撬动幸福大提升

“排污管堵了,臭水流到了地面。”人大代表郑强安了解后,迅速向常委会提交建议。常委会主要领导带队下沉协调,财政部门落实2.5万元专项资金疏浚管道。“三天就解决问题,代表还上门回访,效率高又暖心!”居民蔡先生的感慨,折射出人大“民生微实事”建议立办机制的成效。

常委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建立“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办单、人大督单”闭环机制,将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照明、充电桩建设等纳入专项督办。通过建立“小微项目库”,将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代表“三访”,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2024年以来,推动实施创城补短板项目10个,同时解决了一些私搭乱建、噪声扰民等问题,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可感可触。

网格治理“一张网”,兜起文明千万家

“杂物清了,绿化带补种了,网格员和人大代表一来,问题马上解决!我们谭屋村成了广西最美街巷!”居民王大爷对网格化治理赞不绝口。

人大代表到北海棉纺厂宿舍征集意见建议(利智/摄)

在文明城市创建蝶变中,网格化治理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常委会推动构建“社区网格+人大代表”治理矩阵,全区520个网格均配备专职网格员,258名人大代表常态化进驻重点区域。在人大代表建议下,区委、区人民政府优化“数字海城”平台,通过“五办一回访”机制实现闭环管理,工单办理满意率提升至96%,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难事联动解决”。

网格虽小,却满载文明温度。网格化治理实现了从条块分割到一网统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的三大转变。蓄电池厂宿舍居民李叔感慨:“过去是‘三不管’,现在是‘三方管’,人大代表带着志愿者常驻,环境美了,心气顺了。”

民宿经济“新引擎”,激活城乡文明魂

新营社区流下村的嬗变堪称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常委会推动下,政府投资4500万元打造流下村民宿集聚区,不仅带来16%的村集体经济增长,更催生出“民宿+人大代表驿站”“选民游客说事”等创新机制。开展民宿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组织人大代表“送法进民宿”,选派29名人大代表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常委会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北海市民宿管理和促进条例》落地生根。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文明创建与产业振兴的同频共振。非遗工坊传承文化根脉,特色民宿留住美丽乡愁,“旅游饭”鼓了村民腰包。正如新营社区党总支书记郭元所言:“现在游客不仅为美景而来,更为这里的文明乡风驻足。”

从“甘棠树下”的民主协商,到“民生微实事”的精准施策;从网格治理的“神经末梢”,到民宿经济的创新实践,处处可见“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未来,常委会将继续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让法治保障更有力、民生改善更持续、治理创新更精准,在城与人的共生共荣中续写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