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监督之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增效
作者:冯威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06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定监督职能为民营经济发展构建制度性保障机制,既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
6月26日,山东省济南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开展的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询问,是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监督实效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济南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决策部署的高度政治自觉,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责任担当,同时也为解析人大监督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提供了典型样本。
监督的法定性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人大监督的本质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其法定性构成了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这种监督不是抽象的政治原则,而是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具体治理效能。
人大监督可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双重保障。一方面,通过监督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确保民营经济主体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方面获得平等法律地位,将“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导向转化为稳定的制度预期;另一方面,通过对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侵害,厘定“亲”“清”政商关系的制度边界。济南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开展专题询问,正是通过法定监督形式,将分散的企业诉求收集整理,并转化为集中的制度性监督议题,使民营企业的个体声音上升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意志,形成对行政行为的刚性约束。
监督的人民性精准回应民营经济发展诉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人大监督中的实践,为民营经济发展需求提供了精准响应的通道,这是人大监督助推经济发展的核心机理。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人大监督的独特性在于其根植于人民群众,能够通过代表联络、调研走访等机制,直接捕捉市场主体的真实诉求,实现监督议题与发展痛点的高度契合。
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询问前开展的系列调研,本质上是一个“需求识别—问题筛选—议题聚焦”的过程。通过深入企业车间、产业园区收集的110余条意见建议,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针对10个部门的询问议题,这一过程实现了三重转化:将民营企业的个体诉求转化为公共监督议题;将分散的市场反馈转化为系统的治理靶向;将短期的经营困难转化为长期的制度改进方向。这种转化机制确保了监督工作既不脱离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又超越了具体企业的个体利益,形成了具有公共性的治理方案。
监督的闭环性形成持续改进工作的良性循环
人大监督的生命力在于其闭环性,即从发现问题到推动解决的完整链条,这一特征构建了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监督不是一次性的“问政表演”,而是通过“询问—应询—落实—再监督”的循环过程,将监督压力持续转化为改进动力,形成治理效能的累积效应。
具体而言,这种闭环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程序层面,专题询问后形成的审议意见具有法定效力,政府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反馈处理结果,构成“询问—答复”的法定闭环;在实践层面,人大通过跟踪督办、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整改情况进行再监督,防止“纸上整改”,形成“落实—评估”的实效闭环;在发展层面,将监督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转化为立法建议或政策修订依据,推动从个案解决到制度完善,形成“问题—改进”的进化闭环。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监督,正是通过这种闭环机制,使单次专题询问产生的效应持续延伸,最终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系统性改进。
监督的协同性凝聚多元主体的发展合力
人大监督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其作为“监督枢纽”的协同功能,能够整合立法、行政、司法等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系统合力。在现代治理体系中,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往往具有跨部门、多领域、全周期的特征,单一主体的改进难以从根本上破解难题,而人大监督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具有统筹协调不同治理主体的制度优势。
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询问中组织10个市直部门和司法机关共同应询,实质上是通过监督过程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当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转型困境等问题被置于同一监督场景下,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政策资源得以重新整合,避免了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等治理碎片化现象。这种协同监督能够催生“1+1>2”的治理效能,即市场监管部门的公平竞争审查、行政审批部门的流程优化、司法机关的权益保障等措施,在人大监督的统筹下形成政策合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持。
人大监督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机理,本质上是通过法定监督职能的有效行使,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监督的法定性、过程的人民性、效能的闭环性和体系的协同性,构建起人大监督产生发展实效的完整逻辑链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把握这一机理,对于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