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金果共富图” ——记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人大代表黄亮
作者:刘静 张婷 屈轩锐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08
盛夏时节,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象山镇文龙村的山坡上,金黄的金刺梨果压弯枝头,在阳光下闪着诱人光泽。几位村民正麻利采摘,汗水浸湿衣衫,脸上却漾着丰收喜悦。“多亏了黄代表带我们找到致富路!”村民老张抹了把汗,笑得开怀。他口中的“黄代表”,正是大英县、象山镇两级人大代表,文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亮。这位裤脚常沾泥土、步履匆匆穿梭于果园与村民间的汉子,正用实干将“履职尽责”四个字,深深镌刻在文龙村的振兴画卷上。
从“野果”到“金果”
2018年,回乡探亲的黄亮望着大片撂荒的田地——茅草高过人头,留守老人和孩子眼中透着对未来的迷茫。“生我养我的土地荒着,乡亲们日子紧巴,心里不是滋味。”对故土的眷恋与责任,让他毅然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回村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当选后,他迅速转换角色,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
一次察看闲置坡地时,几丛不起眼的野生刺梨引起了他的注意。这被誉为“维C之王”的小果子,能否成为撬动文龙村发展的“金钥匙”?带着这个念头,他立刻组织团队,自费奔赴贵州等刺梨产业发达地区取经。经数月考察、请教专家、反复论证,一份《金刺梨产业链可行性报告》新鲜出炉,清晰规划了从土地流转集约化、种植管护专业化到销售电商化的全链条路径。黄亮撰写了《关于大力加强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的建议》,为发展特色产业“鼓与呼”。在黄亮推动下,村集体率先整合20公顷荒地,建起高标准示范园,迈出了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步。
从“烂在地头”到“飞向全国”
2021年7月,刚当选大英县第六届人大代表的黄亮,就遇上了第一个“硬茬”。刺梨丰收,金灿灿的果子堆成小山,收购商给的价格却低得离谱,运到菜市场半天卖不出一筐。眼看着果子在烈日下变软、腐烂,村民蹲在田埂上抹眼泪,黄亮心里像被刺梨扎了般难受:“不能让大家的汗白流!”
带着人大代表的责任与使命,他攥着刺梨积压、腐烂的实地照片和详实数据,第一时间找到县、镇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反映情况。他的积极奔走与精准建言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座村级冷链仓储站以超常规速度建成投用,鲜果损耗率从高位骤降至8%,产业“生命线”得以保住。
危机催生变革,《关于培育县域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应运而生。黄亮深知,要长久发展必须拥抱新业态。他与本地电商合作打通线上渠道,2024年电商平台已承担基地60%的销量;同时推动产品升级,鼓励开发果酱等延伸产品,通过直播展示48小时鲜果直发流程,持续提升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如今,基地年产量稳步攀升至3万千克,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昔日山野“野果子”,借着电商快车道成了畅销全国的“黄金果”。
从“一村事”到“全县事”
如今的文龙村,刺梨林金果摇曳,勾勒出动人的丰收图景。但黄亮的履职脚步却从未停歇:他把村民滞销的中药材带进直播间助农增收;推动“道德积分超市”,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定期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培育乡土人才……一件件民情民愿、一桩桩家长里短,填充了他的履职日常。
当选县人大代表以来,黄亮先后提交《关于大力加强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的建议》《关于培育县域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的建议》等代表建议,聚焦特色产业建言献策,惠及全县多类乡村特色产业。
产业兴了,黄亮最牵挂的是让发展红利实实在在装进每位村民口袋。他精心设计并力推“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惠民模式,让产业链条联结家家户户。“租金”盘活沉睡资源。48户村民将闲置土地流转给基地,轻松获得租金7.2万元。“以前荒着也是荒着,现在坐着就能收钱!”村民李婶笑得合不拢嘴。“股金”共享发展果实。他鼓励村民以资金入股合作社,2023年,156户入股村民喜获分红,户均增收5000元。年底分红大会上,张老汉数着崭新钞票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农民也能当股东拿分红!”“薪金”拓宽就业门路。基地组建专业管护队,农忙时还大量吸纳采摘工,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月增收超3000元。更可喜的是,“三金”模式像磁石般吸引外出年轻人回流创业,为曾经的“空心村”注入了蓬勃活力。
“人大代表不能只挂名,得为乡亲蹚出路!”这是黄亮的履职座右铭。从撂荒地到“黄金园”,从滞销愁云到电商“云”销,黄亮用沾满泥土的脚步丈量民情,用履职担当破解难题,在文龙村的土地上绘就了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图”,书写着履职为民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