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票决促民生的宁国实践

作者:余结红 戴巍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08-08

“这次改造,是真把我们的‘心头病’给治了!”站在焕然一新的鸿韦路支巷口,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西津街道城东社区的居民们围着前来回访的人大代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十分激动。

这条承载了70年岁月的老巷,曾是居民的“堵心巷”——管线老化、道路坑洼、车位难寻。如今,破旧管线全新更换,雨污分流畅通无阻,路面车位整齐划一……“堵心巷”变成了“舒心巷”。

老巷的蜕变,始于一场庄严的票决。2024年年初,宁国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与会的193名人大代表从12个候选项目中,首次差额票决出年度十件民生实事,背街小巷改造高票入选。

一年后,同样的会场,代表们对项目实施成效开展测评,背街小巷改造项目收获了“零差评”的满意等次。

这是宁国市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缩影,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宁国的生动实践。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指政府在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提出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代表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正式项目后,交由政府组织实施,并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的制度。民生实事实现由政府“配菜”到群众“点菜”、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

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走访征集民生实事代表票决项目

从134条事项到10件民生项目清单——民生实事怎么定?“民生”跟着“民声”走

2024年1月9日,是宁国市方塘乡人大代表、板桥村党总支书记黄和泉铭记在心的日子。这天,他接到宁国市人大代表、方塘乡党委书记沈浩的电话:“老黄,你最记挂的供水问题,有着落了!”

板桥村老水站建于2008年,仅能满足周边不到200户村民的用水,全村还有多个村民组不通自来水,用水只能靠自接管道引用山泉水或地下水。“皖南川藏线”穿板桥村而过,这几年,随着“皖南川藏线”热度升温,村里民宿、农家乐达60多家,这让原本简单的用水问题成了发展难题。为此,黄和泉多次奔走呼吁,却都因资金等问题搁浅。

转机出现在2023年9月。宁国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并同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建议。黄和泉抓紧机会,挨家挨户走访,与其他代表一起提交关于解决村里供水不足问题的建议。这些饱含村民期盼的建议,很快被写入宁国市民生实事项目的“账本”。如何让“民声”落地为“民生”?宁国市构建了严谨的全方位项目征集遴选链条,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充分彰显——

开门“广选”,让“民声”覆盖面更大。建立“人大+政府”“线上+线下”的双向同步发力机制,一个多月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

梳理“挑选”,让“民意”针对性更准。宁国市人大相关工委剔除重复、无实质内容的建议,梳理出134条有效建议,其中关于农村安全用水问题23条。

评估“征选”,让“民事”操作性更强。宁国市政府召集发改、财政等部门,经三轮评估论证,按照“急需先定、成熟先定、好中选优”原则,选出24项民生实事项目。

审查“筛选”,让“民生”保障性更实。宁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业代表和基层代表座谈,票决制领导小组审查筛选,再经宁国市政府常务会议、宁国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最终形成12个候选项目,列入宁国市人代会会议议程,提请全体代表票决“定音”。板桥水站建设被列入年度十件民生实事计划——当年启动、当年完成。

消息传来,曾饱受“靠天吃水”之苦的板桥村九组村民吕金旺很激动,主动提出只要施工需要,征用自家田地不要一分钱补偿。如今,随着新水站的建成,板桥村的供水规模比之前提升了不止一倍。看着水龙头哗哗流出清澈的自来水,吕金旺感慨万千:“真是没想到,我们的建议真的变成了落地的项目!”

政府干的事,就是群众盼的事。两年来,宁国市通过票决制实施了20个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超10亿元,惠及千家万户。从最初的“广撒网”到如今的“精筛选”,每一个项目都带着浓浓的“民生气息、民主温度”,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触手可及。

从“纸上决议”到“落地生根”——民生实事怎么办?全程监督有保障

票决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顺利完成项目、实现惠民利民才是最终目的。在这过程中,宁国市人大常委会对每个项目的实施均安排若干名市人大代表参与监督。

宁国市西津街道金桥社区亚新科花苑小区,是由票决制产生的“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实事项目。曾几何时,这个十多年前建成的小区,被居民们戏称为“亚新科草原”:设施老旧、杂草丛生、雨天积水、车位紧张。被确定为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后,宁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监督小组深入亚新科花苑小区,曾任金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宁国市人大代表钱洋冲与选区内的人大代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倾听心声,定期视察工地,紧盯雨污管网铺设、路面改造、停车位施划、监控安装等关键环节。“我们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坚持依法监督、有效监督,建立全过程监督工作链条。”宁国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群众更是“一起干”。居民陈华荣认认真真在“意见征询表”上写下了6条意见,在之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意见被全部采纳。特别是她最关心的停车难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不仅重新施划了130个停车位,后面还要编上号,让停车更有序,超出了我的预期。”那段时间,只要有空,陈华荣就和邻居们到施工现场查看,遇到能搭把手的,大伙儿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上前帮忙。

小区改造接近尾声时,居民眼见着停车位重新规划后还是不够用,有住户建议将小区北面一块闲置已久的空地改造成停车场。但由于该地块产权存在争议,工作无法推进,相关部门与街道、社区共同协调,最终让群众心愿达成。

2024年年初敲定项目,当年9月正式开工,当年年底完成改造……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道路宽敞整洁,绿化精致美观,小区华丽“变身”焕新颜。

从纸面上的“票决清单”落地为看得见的“幸福账单”,项目推进的每个环节都有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参与,烙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印记。

亚新科花苑小区一角

从10件民生实事到180张满意票——民生实事怎么评?民意如意才满意

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代表来评判。

今年年初的宁国市人代会上,有一场特殊的“年终考”,人大代表们要为上一年度票决的民生实事实施效果填写测评表。

在测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时,钱洋冲毫不犹豫地在“满意”选项上打了勾。“这个选项是替亚新科花苑小区的居民们勾的,在回访小区居民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竖起了大拇指。”最终,该项目以180张满意票获得高满意度评价,并再次高票入选2025年度宁国市民生实事项目。

宁国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听取和审议宁国市政府对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的专题报告的同时,代表们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票决产生的民生实事项目情况进行调研,在代表团会议上深入讨论后,结合日常所感,认真评价、投票。

经过测评,从票决中“脱颖而出”的宁国市2024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均高票获得满意等次。

一张张测评表上的“满意”来之不易。宁国市人大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通过定期分析研判、会议调度推进、年度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形成“年初选项目、年中问进度、年底问效果”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满意”是肯定,更是厚望。宁国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表示:“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办理民生实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

一张表决票,一头载着群众的民生冷暖,一头连着代表的履职担当。“票”在代表手中,“决”到群众心中。从鸿韦路支巷的“舒心拐角”,到板桥村的“放心自来水”,再到亚新科花苑小区的“称心车位”,项目来自民声、主题突出民生、过程体现民主、推动依靠民力、结果赢得民心,体现出“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领单、人大验单”的为民办实事全新模式。在项目征集、筛选、票决、监督、评价等环节中,“发扬民主”贯穿始终,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者、参与者、维护者和最大受益者,这正是最动人的让“民声”变“民生”、由“民主”定“民生”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