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亮码赶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作者:胡晓阳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8-11
夏日清晨,山东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李满集市上熙熙攘攘。村民贾东风没有像往常一样奔向摊位,而是径直走向集市中心一块醒目的“人大代表亮码区”。他掏出手机,扫了扫县人大代表赵金昌的二维码,一段关于灌溉渠修缮的文字留言发送成功。“以前找代表得碰运气,现在赶个集的功夫,事儿就能递上去!”他笑着说。
这一幕背后,是宁津县人大常委会一场静水深流的民主实践变革。2025年初启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宁津”实践行动,正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转化为街头巷尾可感可触的基层治理新生态。
制度破壁:闭环监督让民意落地生根
在宁津,“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套咬合紧密的制度齿轮。
“以前有些监督像拳头打在棉花上,现在有了‘八有’闭环,一环扣一环,想落空都难!”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张立波感慨。他口中的“八有”,是宁津人大创新的闭环监督机制:议题征集、审议、报告、交办、督导、整改、评议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公开透明。一条关于工业区排污的建议,通过该机制被分解为12项具体任务,3个月内完成整改,企业主和周边村民同时收到了办结反馈单。
建议办理的“422”机制更让民意搭上直通车——代表建议办理进度、结果每季度在宁津政府网、《宁津报》、智慧宁津APP、宁津人大微信公众号同步“晒单”;专题交办会和重点建议现场视察双线督办;办理成效直接挂钩部门评议与评优。一年来,代表建议办结率98.7%,满意率创下95.2%的历史新高。
阵地再造:家站室“下楼”“出院”,民主走进烟火气
民主的根系,深扎于基层土壤。宁津的“3+12+60+12”人大代表“家站室”正经历一场亲民化蝶变。
在相衙镇,原本“深居”办公楼的人大代表工作站搬到了社区广场的玻璃房。站内茶水常备,站外树荫下摆着几张方凳,代表定期在此“摆摊”。“买菜遛弯就能反映事儿,谁还嫌麻烦?”刚反映完垃圾清运问题的李凯大爷边说边把“代表联系卡”塞进菜篮。目前,全县87个家站室中,已有23个“下楼出院”,在公园、便民中心建起开放式站点。
“一站一品”则激活了民主微循环。刘营伍乡代表工作站走进群众开展“葡萄架下话民生”,现场收集民情;杜集镇依托“特色代表工作室”,帮农户直播卖货;大柳镇打造“石榴苗产业工作室”,助力镇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的站点进入公众视野。民主,在解决一桩桩路灯不亮、井盖破损的“微民生”中变得可亲可感。
数字跃迁:“亮码”时代,代表永不掉线
当民主遇上数字,时空界限被逐渐打破。
在宁津,每位人大代表都有一个专属二维码。田间地头、社区楼道、便民大厅,“亮码”海报随处可见。扫一扫,就能直通代表。“‘云上家站室,码上见代表’平台运行半年,收到群众留言超700条,90%在48小时内响应。”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刘俊勇点开后台,一条条“已办结”标签格外醒目。
“代表随手拍”微监督平台则将民主嵌入日常。县人大代表曹晓东路过破损路面,拍照上传。两天后,修补完成的照片反馈到他的手机。“手机成了代表移动工作站,监督随时随地。”他说。数字赋能让履职效率倍增——常委会会议文件提前推送审阅,乡镇民生实事票决结果在线公示,代表服务队通过“云”平台为回迁居民协调水电……民主的毛细血管在云端畅通无阻。
民心所向: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基层善治合力
这场改革的核心刻度,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县人大常委会会议现场,公民代表张振杰首次列席。听完认罪认罚从宽专项报告,他举手发言:“建议发挥值班律师参与控辩协商的价值作用。”这条意见被纳入审议意见清单,三个月后,县检察院提交的整改报告详细列出了值班律师参与方案。“老百姓的声音直接进了议事厅,这就是民主的味道!”张振杰说。
更深的变革在制度层面沉淀。执法检查引入“先期学法”和专业陪审员,“法律巡视”更精准;部门评议融合12345热线和信访数据,监督直击痛点;“两官”履职评议扩大律师、当事人参与面,司法公信力稳步提升。一年来,全县通过民主渠道推动解决民生难题1700余件,群众对人大工作满意度跃升。
从“制度之维”的闭环设计,到“空间之维”的家站室下沉,再到“技术之维”的云端赋能,宁津以“五建三提升”为施工图,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浇筑为坚实的基层实践基座。
“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宁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会利说。当代表二维码贴进菜市场,当公民声音回响在常委会会议室,当家站室的灯光照亮街头巷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种子,正在宁津烟火人间的沃土中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