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大时评>

从“报告制度”到“全域监督” 构建国有资产监督全覆盖新格局

作者:沈炳盛 涂 铮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1

国有与集体资产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民生福祉的坚实保障。管好用好这份沉甸甸的“家底”,是对人民的庄严答卷。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建立实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随着吴中区乡镇(街道)国有与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以及开发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开发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报告制度的实行,全面构建起覆盖区、开发区、乡镇(街道)的国有与集体资产监督新格局。

制度筑基

夯实基层监督力量

吴中区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制度建设。2018年,区人大常委会建立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以“综合报告+专项报告”的方式,开启了全区国有资产透明化管理的新阶段。2023年,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将上级有关工作要求精准转化为指向具体、操作性强的实践规范,为国有资产监督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和行动指南。2024年,遵循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原则,在全区建立乡镇(街道)国有与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监督触角向治理末梢延伸。2025年,在总结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开发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开发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开发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报告制度,推动人大法定监督职责在开发区的完整覆盖和有效行使,完成了全覆盖监督的最后一块拼图。

从区级层面的探索到开发区、乡镇(街道)全覆盖,监督的目标更加聚焦于提升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安全性与效益性;监督的具体要求不断细化,涵盖报告的深度、调研的广度、审议的强度、整改的硬度;监督的路径方式渐趋丰富多元,常态化报告与专题调研、深入审议与持续跟踪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监督的制度保障日益严密,权责法定、程序规范、流程清晰、刚性约束力持续增强。

全域覆盖

织密扎牢监督网络

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统筹谋划、整体部署,推动覆盖区、开发区、乡镇(街道)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协同并进、落地生根,编织起一张责任清晰、运行有序的全域监督网络。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正确方向。自觉将国有与集体资产监督工作置于区委坚强领导下,区、开发区、乡镇(街道)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都报经区委同意,确保监督方向与党委决策同向发力。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人大监督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加大保障力度,保障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有力有序。凝聚工作合力,提升监督质效。一方面,明确各级国有与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开展国有与集体资产清查利用工作,摸清家底,为报告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注重代表作用的发挥,通过“代表回选区”“‘码’上见代表”等工作机制,进一步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广泛收集群众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建议,推动监督工作更接地气、更合民意、更有实效。深化指导帮促,构建共进格局。区人大常委会采取多种方式对各开发区、乡镇(街道)开展业务指导,不断提升基层人大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向村、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延伸,不断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促进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提升效能

切实服务发展大局

全区各级人大聚焦国有与集体资产规范管理与效能提升,通过构建严密监督网络,推动全区国有与集体资产在安全规范中提质增效,在服务大局中赋能发展,在共建共享中惠泽于民,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筑牢安全防线,资产运行更规范。全覆盖报告制度与全链条监督机制,使得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的国有与集体资产都置于人大监督之下,有效防范隐性流失、违规处置等风险。同时,全区各级人大紧盯风险隐患点精准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完善内控机制,堵塞管理漏洞。聚焦高效配置,沉睡资源焕活力。人大对国有与集体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不仅着眼于保障资产安全规范,更着力于引导和促进资产的有效配置与高效使用。通过听取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视察等监督方式,推动资源投向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领域,将“沉睡的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践行为民宗旨,发展成果惠民生。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推动国有与集体资产更多用于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将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