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立秋习俗

作者:梅会林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1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悄然划分着夏与秋的界限。此时天地阴阳之气渐次流转,草木褪去盛夏的繁茂,开始酝酿成熟的喜悦。在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中,人们循着时节韵律,孕育出贴秋膘、啃秋、晒秋等鲜活习俗,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印记,至今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立秋到,贴秋膘”,一句俗语道尽了时节交替时的饮食智慧。暑夏漫长,人们常因闷热少食而身形清减,故称“苦夏”。待秋风送爽,便需通过滋补恢复元气,为秋收劳作与寒冬储备能量,这便是“贴秋膘”的由来。

北方的贴秋膘透着豪爽气。老北京人讲究“立秋炖大肉”,砂锅里咕嘟着的红烧肉,肥瘦相间裹着琥珀色的酱汁,出锅时香气能漫过整条胡同。一家人围坐分食,既是对味蕾的犒赏,也是对团圆的珍视。饺子更是北方人家席间常客,半月形的面皮包裹着鲜美的馅料,煮熟后像一个个饱满的元宝,承载着“立秋吃饺,丰收富饶”的祈愿。

南方的滋补则多了份温润巧思。江浙一带偏爱食鸭,因鸭性凉润,恰合夏秋之交的养生之道。南京人对盐水鸭的执念尤深,立秋这天的鸭摊前总排着长队,白瓷盘里码着斩好的鸭块,皮白肉嫩,卤香里带着桂花的清甜,一口下去,暑气便消了大半。广东曾有“立秋吃三蛇”的传统,民间认为蛇肉能祛湿强身,虽如今食用渐少,但这份顺应时节的养生理念,仍藏在广东人的汤煲里。

如今,贴秋膘早已突破传统框架。养生粥品、菌菇时蔬登上餐桌,轻油少盐的烹饪方式让滋补更贴合现代健康理念,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啃秋,又称咬秋,这一充满野趣的习俗,藏着农耕时代最质朴的喜悦。立秋恰逢作物灌浆成熟的关键期,人们用“咬秋”的方式,向土地表达感恩,向丰收寄托期盼。

江南的啃秋离不开西瓜。彼时的西瓜虽不及盛夏多汁,却另有一番清甜。全家围坐分食一整个西瓜,谓之“啃秋瓜”,既寓意“咬住秋天”,也借瓜瓤的甜润驱散残暑。北方的啃秋更为丰盛,除了西瓜,黄澄澄的玉米、香糯的黏高粱、脆甜的香瓜都是主角。孩子们捧着烤得焦香的玉米啃得满脸金黄,长辈们则慢悠悠地剥着香瓜,果肉的甜香里,藏着对“岁岁甘甜”的期盼。还有葡萄、柿子、猕猴桃等时令鲜果加入“啃秋清单”,啃秋添了新滋味。社区里的立秋分享会、商场的秋日市集,更让这一习俗从家庭延伸到社群,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着时节的喜悦。

晒秋,堪称立秋最绚烂的仪式。当晨露还挂在枝头时,农家便已将收获的作物铺陈开来:红得透亮的辣椒串成瀑布,金黄的玉米辫挂满屋檐,橙红的南瓜堆在晒匾里,深绿的豆角晾成丝绦。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上面,给每一粒果实镀上金边,整个村庄都浸在饱满的色彩里,像一幅流动的丰收油画。

这份绚烂在当代有了新演绎。城市人家的阳台常能见到晾晒的秋葵干、南瓜片,既是生活点缀,也是对农耕记忆的回望。摄影爱好者追逐着晒秋的光影,画家将斑斓色彩搬上画布,更有乡村借晒秋打造文旅名片,让四方游客在错落的晒架间,欣赏这独特的晒秋景观,触摸到最生动的乡土脉搏,感受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

从灶台上的烟火到晾晒的色彩,立秋习俗始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它们是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今人连接传统的情感纽带,在时光流转中,永远鲜活而温暖。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