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载人大情
作者:王 彬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1
缘起:从“通讯员”到“人大通”
1998年,我借调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乡镇企业局任文员。一次随县人大代表下乡扶贫,亲见代表们卷裤下田、帮贫困户插秧。返城后,我写成《县人大代表扶贫记事》一文,经宜宾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当文字化作电波,我第一次体悟:人大代表与百姓如此之近,而我手中的笔,可将他们的故事传得更远。
此后,《人民权力报》陆续刊载我撰写的《县人大代表帮贫困户重见光明》《高县贯彻实施乡镇企业法成效显著》。年均三五篇“豆腐块”,如种子般在心里生根。
2001年,我通过公考任社区常职干部,后依法当选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并挂任镇党政办负责人。起草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布置人代会会场、随代表开展视察调研……人大的程序、法律的温度,一点一滴融入血脉。
120 余名全国、省、市、县、镇五级人大代表,是一座新闻“富矿”。我踩着田坎、钻进灶房,只为捕捉最真实的履职瞬间:《让石龙腾飞——记高县人大代表曾龙远》刊于《宜宾人大》;《剑南村的领头人——记县人大代表周宗政》登载《当代宜宾》。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乡亲们在广播里报刊中得知自己选出的代表的事迹,连说“原来人大离我们这么近”。
履职:从“记录者”到“代言人”
2006 年 11 月,我当选为高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那一刻,我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贴在办公室墙上,更刻进心里。
小处见担当,履职显使命。我按时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全程参加代表团审议、大会表决和选举;闭会期间,积极参加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和代表小组活动,忠实履行法定职责。
每年人代会前,我深入选区,进小区、进楼院、进家门,召开选民座谈会,收集社情民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五年来,围绕社区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提出代表建议 20 余件。其中《关于硬化较场坝巷路面的建议》被承办单位高质量办结,居民出行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该建议获评 2008 年度县人大常委会“优秀代表建议”二等奖。
履职五年,我更懂“代表”二字的分量:它是信任,更是责任。
深耕:从“代言人”到“服务者”
2016 年 11 月,我被任命为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后当选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从“写人大”到“干人大”,角色转换,初心弥坚。
八年来,我按常委会分工,负责宣传等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是建强通讯员队伍。对接《中国人大》《人民权力报》《民主法制建设》《宜宾人大》等主流媒体,建立“周策划、月通报、季培训”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大宣传网络。
二是讲好“高县人大故事”。聚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三会”,围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工作评议、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建设等重点,精心策划、全媒推送,第一时间发出人大声音。
三是服务中心大局。围绕常委会联系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推出系列报道,提升人大依法履职影响力。
2019年至2023 年,高县人大连续五年获评“四川省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我个人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二十七载,弹指一挥。
在平凡的宣传岗位上,我见证了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领略了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更用笔触镌刻下厚重的代表担当。庆幸自己融入人大及其常委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洪流,庆幸自己见证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更庆幸自己能以手中的笔,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展示人大“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履职成效,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