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海>

同心铸魂 石榴花开——新修改的代表法学习感悟

作者:罗 挺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今年三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第四次修正。当新修改的代表法首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人大代表的法定义务,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声便与现代法治的庄严宣告交融共振。这寥寥数字,如磐石般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厚重血脉,更在法治轨道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了崭新的时代魂魄。

此次代表法修改,首提“铸牢”二字,正是对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准把握和法治转化,凝聚着对中华民族历史逻辑的深邃洞察。回望五千年浩荡长河,无论金戈铁马还是驼铃古道,各民族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共生,早已熔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四个与共”理念,深刻揭示了这一共同体不可分割、血脉相连的精神内核与本质要求。

法治的坚实保障,让共同体之树更加根深叶茂。代表法的增补并非孤立之举,它与党章的政治引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情感滋养、拟制定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制度支撑,共同编织成一张守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严密法网,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在民族工作领域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提升。更可贵的是,这法网在“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这一处理民族事务重大原则的指引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治理效能——民族地区学校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混合编班,正是以教育之春风化雨,悄然在童心中深植“我们”的认同种子。

铸牢工程,须有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赋予其血肉与灵魂。从文化符号的精心建构到日常生活的无声浸润,共同体意识在具体时空中获得蓬勃的生命力。以我们毕节市七星关区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为例,在民族聚居村寨创新建设“人大主题广场”,巧妙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示,设置文化演艺舞台、民意汇聚亭和代表议事亭。这不仅为各族同胞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服务与活动阵地,更打造了一个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实践平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族地区基层的鲜活体现。更将“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庄严写入村规民约,使历史的团结精神升华为基层治理的现代规则,将共同体意识细密地绣进了现实生活的每一寸锦缎。

作为人大代表,我们恰是这伟大工程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匠。新修改的代表法赋予全国277万代表以“带头铸牢”的神圣使命。这要求我们首先成为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深刻领悟其内涵,自觉以“四个与共”理念指导言行。我们更是民心汇聚的枢纽和桥梁——从千溪乡人大主题广场的民意汇聚亭,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以扎实调研为针,以精准议案为线,用心用情用力将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等民生痛点,缝入国家治理的宏伟蓝图,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代表履职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凝聚共识、促进认同、夯实共同体根基的过程。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新修改的代表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庄严写入代表义务,如同习近平总书记那生动而深刻的比喻所期许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紧紧相抱,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状态,更是需要全体代表和各族人民用智慧、汗水与忠诚去精心呵护、持续巩固的动态进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