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和风苑里聊家常,文明阵地“活”起来

作者:吕欢欢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08-13

编者按:梧桐村下话家风,调解室里解民忧,积分超市兑文明……日前,人民网安徽频道走进淮北杜集区,一幅幅生动和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画卷在眼前铺陈。

这些鲜活的图景,正是当地深耕“建管用育融”一体化模式、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的硕果。从梧桐村的“家风家训”巷,到高岳街道的“永春调解室”,再到矿山集街道的“乡风文明兑换点”,以及遍布城乡的非遗传承点,处处可见杜集文明实践的生动实践。

眼下,文明新风已然成为这座皖北城市最温暖的底色与最强劲的发展脉搏。

八月,暑热正盛。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南山村的和风苑里,却格外“清凉”——不是空调冷风,是那股子浸润人心的文明新风。

几把小板凳,一圈村民围坐。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大家就聊“家风”,听“身边人”讲“身边事”。

“是奶奶缝衣服时说的‘省一分是一分’,是父亲帮邻居时讲的‘能帮就帮’……”安徽省“最美婆媳”家庭代表李大姐,讲的是自家三代人实实在在过日子攒下的道理。从老一辈的处世准则,到自己教孩子的点滴,再到孙辈的懂事模样,都是左邻右舍熟悉的生活味儿。

“一句话家风”互动环节更是热闹非凡,“吃饭不许吧唧嘴!”“见到长辈要问好!”……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藏在日常里的家风准则说出来。

和风苑里进行文明条例宣传。杜集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样的活动‘听得进、记得住、学得来’。”村民老张的话,道出了这场“传承好家风 共筑文明乡风”故事分享会的效果。

然而这个小小的和风苑,在杜集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版图上,只是众多闪亮“星点”中的一个。它背后,是杜集区这几年在精神文明阵地建设上下的“笨功夫”和“巧心思”。

杜集区认准一个理儿:文明新风不是喊出来的,得有地方生根发芽,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进得来、有收获。怎么干?盘活资源、建好阵地、用活场所。

近年来,南山村依托文明村镇推广、和美乡村建设,村内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房前屋后的环境也越发整洁。杜集区委宣传部与矿山集街道通过实地走访、征求群众意见,为推动南山村文明村镇建设,精神文明阵地“和风苑”由此诞生。

精神文明阵地——“和风苑”。 人民网 吕欢欢摄

“和风苑”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家风家训、传承中华美德为核心。闲暇时,附近村民围坐石桌旁拉拉家常、说说家长里短,邻里关系在交流中愈发融洽,美好乡村建设的凝聚力愈发增强。

目光再放眼整个杜集区,这项工作早已系统铺开。区里一盘棋,整合了从区到镇(街道)再到村(社区)的三级资源,开放式党校、村里的文化广场,甚至是闲置的公共用房,都成了文明实践的“新家”。

目前,还有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中心、所、站)在杜集区全域铺开,实现了全覆盖。其中,8个实践所站还获评市星级文明实践示范阵地。

但杜集区更看重的是“聚人气”——整合人员、资金、活动、项目。

杜集区建成3000㎡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有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市民教育室等5个功能室,并根据实践活动需要,实现了“一个中心、多种功能、共享共用”,打造群众愿意去、经常去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文明实践综合体。

红板凳上议文明活动。杜集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然,阵地建好是第一步,关键得让它“活”起来。梧桐村的“三米巷”,高岳街道的“永春调解室”,矿山集街道和众多村里的“积分超市”,都是依托阵地生出的“金点子”。尤其是“积分制”,自2018年摸索出来,如今在全区42个村扎下了根。

不止于此,阵地也吸引了更多力量加入。“银辉”文明实践服务队,把“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余热聚起来;“红板凳上议文明”“百姓说事亭”,让村民说话有地方、议事有平台……这些就是阵地活力的最好注脚。

杜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建”是打基础,盘活资源建好点;“管”是保运行,规范有序;“用”是核心,让场地有人气、活动有实效;“育”是目标,培育新风尚;“融”是关键,把文明实践融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大盘子。“只有这样,这些阵地才像涓涓细流,持续滋养着村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