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代表家站作用 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作者:姜三童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4
代表家站为加强“两个联系”、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实践载体。代表家站要建好更要用好,切实发挥作用,让群众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近年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各县(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上下合力,以“实用、管用、适用”为原则,以标准化、数字化、特色化来推动代表家站阵地建设上台阶、强功能,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融合化布局
构建覆盖全域的“集合点”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具体做到“四融合”。一是融合安家。坚持哪里有群众,代表家站就建到哪里。街道、社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等资源,实行“一室多用”。乡镇、村屯按代表数量、人口规模差异化设置,对代表较多的村屯设独立站,代表较少的村屯联合建站,确保偏远村屯群众出门半小时找得到人大代表。目前,全州375个代表家站实现所有乡镇(街道)、重点村(社区)全覆盖。二是融合功能。所有代表家站与各类基层组织共用意见箱、学习角等,对于朝鲜族、汉族混居的地方共同配备朝汉双语政策资料。建立“接待—登记—交办—反馈—归档”全流程机制。完善组织机构、设施配置、标牌标识、档案材料和规章制度。三是融合队伍。共同建立“兼职联络员+义务咨询员”队伍,兼职联络员负责日常管理,公安、农业、民政等部门业务骨干定期进站提供专业解答,让群众“说事不难、办事有门”。建立“人大代表+网格法官”“人大代表+人民调解”等工作模式,邀请网格法官参与诉源治理,有效解决了群众的信访隐患。四是融合培训。州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家站建设提档升级、千名代表进千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活动契机,与其他培训相结合,以多种方式开展人大代表学习培训活动。在师资方面不断强化力量,三年来,全州各县(市)通过邀请省内外专家、人大常委会机关业务专家,进行了200余场次覆盖五级人大代表的培训,有效提升了代表宣讲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驱动
生成直通民意的“微平台”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创新“线上+线下”双渠道履职模式,推动服务智能化升级。全州建立“云代表工作站”微信平台、“民情联络员”云平台,覆盖21个分站,群众可在线查询人大代表信息、提交诉求、跟踪建议办理进度。实现选民“云参与”、人大代表“云履职”、平台“云响应”。“梨小二智慧平台”实现线上接单、线下办理的闭环,民意响应速度较传统模式提升40%,该平台整合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情恳谈室、暖心驿站、民族工作服务站等资源。同时,探索平台接单与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数字化履职模式,注重传统渠道保底兜底。针对老年群体、农村群众等数字化适应能力较弱的群体,保留现场接待、电话反映、入户走访等传统方式,让群众对代表家站的服务感受更真切、更温暖,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特色化延伸
锻造功能多元的“桥头堡”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结合各县(市)的资源禀赋,推动代表家站功能向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等延伸。一是“家站+边疆治理”模式。融入“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体系,沿边境地区代表家站通过“巡边日志”等记录边民诉求,解决跨境务工纠纷等问题。二是“家站+基层治理”模式。将代表家站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将代表履职嵌入基层治理网格,代表定期下沉网格,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网格内的矛盾纠纷、民生难题,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三是“家站+民生服务”模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整合行业资源,让家站成为服务群众的“便民点”。四是“家站+共创共建”模式。结合“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区和“七+N进”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重点打造以社区代表家站为平台的红石榴议事亭、红石榴就业创业服务站、民族团结工作站、红石榴科普驿站、残疾人民族团结帮扶站等特色阵地,为增强家站功能夯实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