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基层立法联系点架起民意通联“彩虹桥”
作者:赵志锋 郭立新 编辑:林娜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5
夜幕降临,甘肃省临洮县中铺镇212国道南家村段,94盏崭新的LED路灯准时亮起。过往司机和村民纷纷点赞:“以前走这段路提心吊胆,现在灯亮了,心里踏实多了!”这明亮的灯光,源自中铺镇人大代表在“人大代表工作室”里听到的群众呼声。从反映问题到镇人大协调筹措27万元资金解决,仅用了不到两个月。
近年来,临洮县依托覆盖基层的18个“人大代表之家”和97个“人大代表工作室”,深化“两联系”制度(即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直接包联站点、各专委精准对接104名立法联络员),畅通民声上达渠道。在工作中坚持“脚板走到、耳朵听到、问题找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利益攸关方、弱势群体和专业人士的声音。同时,创新地将立法建议征集与执法检查、专题视察、工作评议、普法教育等监督活动紧密结合,形成工作合力,该机制的高效运转已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0余件。
温暖人心的实践,在南屏镇中心幼儿园有了新诠释。“保育员背景不清,家长怎能安心?”家长的担忧被拥有“县人大代表+立法联络员”双重身份的教师王丽丽敏锐捕捉。在征集学前教育法(草案)意见时,她提出“建立保育员、安保人员背景审查制度”的核心建议,并附上详实调研报告。这条凝聚专业性与民意的建议,最终推动草案新增刚性条款,并促成全县幼儿园从业人员背景审查100%全覆盖。“现在把娃娃全托到幼儿园,放心了!”家长们欣慰道。
像王丽丽这样的26位“双职务”代表,是临洮汇集“原汁原味、高质高效”民意的关键桥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均提交立法建议数量占全县三分之一以上,采纳率显著领先。从推动百合产业年产值破1.53亿元,到助力解决众多基层治理难题,他们的“双重身份”让基层智慧精准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力。
“新增1000个停车位、200个充电桩”被写入今年临洮县政府民生实事清单并高效落地。这源于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的一次专题视察——代表们直奔群众在“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集中反映的“停车难”痛点,走街串巷实地查看,最终形成包含具体点位和建设标准的精准方案。“代表动真格,政府办实事,这车位规划得舒坦!”商户和居民由衷点赞。
有效解决“停车难”,是临洮坚持开门纳谏、强化监督问效的缩影。通过邀请代表专题视察、设立54个民意收集箱、运用微信“云端问策”,临洮让监督的脚步踏遍街巷。近三年,开门问策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00余项;累计完成262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集,整理上报建议2796条,626条被采纳,其中287条写入了黄河保护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国家法律。同时,推动出台了甘肃首部史前遗址保护条例《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
从中铺镇温暖夜归人的盏盏路灯,到南屏镇幼儿园家长安心的笑容,再到背街小巷新增的便民车位,临洮大地上这些可感可触的变化,共同诉说着一个道理:当民意在家门口被倾听,专业力量在基层精准转化,监督问效动真碰硬,民主就成为融入日常、惠及万家的生动实践。依托“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深扎的根系,“两联系”畅通的脉络,“双职务”代表坚实的桥梁,“开门问策”敞亮的窗口,临洮探索出一条民意与立法“双向奔赴”的新路,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写下了充满温度的“临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