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

在田野水乡中 筑牢“红色堡垒” 激发“绿色动能”

作者:刘正则 编辑:赵佳敏 来源:江苏人大发布 发布时间:2025-08-15

在江苏的田野水乡,一个个村庄正悄然蜕变。其背后,无数基层人大代表坚持问题导向,以具体的调研、建议,将“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强组织、兴产业、优治理、惠民生的实际行动中,让“红色”根基深植沃土,催生“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埝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飞是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他带领村“两委”优化班子结构,将一批懂经济、善治理的年轻血液注入党组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我通过走访调研,盘活村内富余劳动力,推动成立村级劳务服务合作社。”彭飞介绍,“这一举措帮助更多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将闲置劳动力转化为集体和村民的实在收入,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底气和威望。”

作为直接服务群众的人大代表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淮安金湖县人大代表、银涂镇湖滨村党支部书记滕庆春也在抓这项工作。他认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治理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振兴、强村富民。“针对渔业村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水上,少部分村民居住在岸上,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治理挑战,我们创新方法,引导各类组织紧跟村党支部,将全村按50户左右划分为6个‘微网格’,并将24名在村党员根据居住地编入网格,由党员担任‘微格长’,‘两委’干部全部下沉融入。”

记者了解到,高邮湖实施的退养还湖政策,让世代以渔为生的村民面临生计转型。滕庆春直面难题,带领党员干部深入渔户家中、走上船头,倾听大家的忧虑,共同寻找出路。他敏锐地捕捉到渔民“水上作业本领强”的优势,推动村里注册成立了集体企业“渔猫子渔业有限公司”,带领大家探索上岸发展的新路径。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滕庆春组织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洗脚上岸”向服务业转型。每次组织劳务输出,都安排党员小组全程“跟班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稳定人心。从承接湖面保洁任务,到尝试组团进行电商销售,渔民们在党员的带动下,逐渐适应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湖滨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3.5万元。党组织如同指引航向的船帆,引领着转型中的湖滨村稳步前行。

走进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七房桥村,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画卷。从“软弱涣散村”到“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七房桥村的变化天翻地覆。焕颜蝶变的背后,离不开新吴区人大代表,鸿山街道七房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斌的真情付出。

“办公室大门常开,群众声音‘进得来’;田间地头常走,群众智慧‘收得齐’。”周斌如是说也如是做。他创新治理方式,把议事场所搬到农家院落,几张小板凳一围,就成了“院落板凳会”。“谁家河道边种菜影响行洪了?”“群租房安全怎么管?”“村规民约这块儿大家有啥想法?”……大事小情,都在这里摊开来说,共同商量解决。周斌告诉记者,“院落板凳会”平均每月能化解约25件群众诉求,98%的矛盾在村里就“消化”了。小小的“板凳会”,成了拉近干群关系的暖心桥。

在“板凳议事”的基础上,七房桥村又打造了五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形成了“固定议事厅+流动板凳会”的双形式工作平台和“板凳议事双联”机制。“飞凤路加人行道、村里电线整治这些事,都是这么听来的,也都办成了。”周斌介绍道。党组织和人大代表拧成一股绳,让七房桥村的基层民主充满了活力,也让它接连捧回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沉甸甸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