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大代表力量 筑牢水生态保护屏障
作者:石永明 许 洁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5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守护一方碧水清流,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大常委会聚焦水环境保护这一重大民生关切,积极探索创新监督路径,通过设立人大代表水环境监督员队伍,扎实推进专项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效化,有力促进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人大智慧和力量。
创新机制
构建“1+N”专业监督队伍
针对基层监督力量分散、专业性不足等难题,大丰区人大常委会着力在监督主体专业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创新组建人大代表水环境监督员队伍。
“1”个核心,人大主导强统筹。明确各镇(街道)人大作为核心枢纽,承担监督工作的牵头抓总职责,负责队伍组建、任务部署、活动组织、信息汇总和成果运用,确保监督工作方向清晰、重点突出、组织有力。
“N”方力量,代表履职显优势。各镇(街道)人大在本行政区人大代表中,严格按程序(人大推荐、党委审核)选聘至少3名熟悉情况、热心环保、专业对口、群众信任的代表担任水环境监督员。目前,全区已组建13支监督队伍,吸纳涵盖水利、环保、农业、法律等领域的监督员60余名,形成了扎根基层、专业互补的强大监督合力。这支队伍既是监督员,也是宣传员和信息员,紧密联系着千家万户。
精准发力
紧盯水环境治理关键环节
为避免监督泛化、力量分散,大丰区人大常委会将监督焦点精准锁定在水环境治理的难点痛点——“最后一公里”落实和长效巩固问题上。
聚焦“国省考断面”核心任务。重点监督镇(街道)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举措是否到位;镇、村级河长是否做到“真巡河、真履职”,相关台账记录是否真实完整;水利、环保、农业农村等涉水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职责是否有效履行;村(居)组织在落实小微水体管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宣传等基础工作中是否发挥实际作用。
紧盯“消劣防返”薄弱环节。重点关注已治理水体的巩固提升,严防“返黑返臭”;重点监督巡查巡检、水质监测、问题问责三大关键制度的建立与刚性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对群众通过12345热线、网络问政、代表“家站点”等渠道反映的违法排污、水体异味、水质异常等突出问题的响应速度、整改力度和实际成效;坚决纠治在问题处理中存在的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虚假整改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通过靶向聚焦,确保了监督工作精准服务全区水环境治理大局,直击“神经末梢”。
多维赋能
创新监督方式提升质效
为确保监督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大丰区人大常委会探索运用多种监督手段,形成发现问题、推动整改、跟踪问效的闭环链条。
民意直通“早防范”。镇(街道)人大利用每月“代表小组月月访”活动,听取职能部门日常履职情况。突出源头防范,监督员充分发挥植根群众的优势,借助代表“家站点”、网格员等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关于水环境的急难愁盼问题和意见建议。各镇(街道)人大每月梳理形成民意交办单,转交相关部门限期办理并全程跟踪,办理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形成“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良性互动。
专项调研“摸实情”。各镇(街道)人大监督队伍每季度围绕国省考断面水质和“消劣防返”工作,深入企业车间、村居角落、河道岸边,采取看现场、听汇报、查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第一手真实情况。调研成果由区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汇总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集中视察“促整改”。区、镇两级人大联动,每半年组织1次覆盖重点区域和问题的集中视察。邀请生态环境、农业水利等领域专家同行问诊把脉。监督员提前梳理问题清单,视察中现场“出题”,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答题”,当场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对遮掩问题、敷衍应付的行为当场记录,由人大、纪检联动跟进处理,确保视察动真格、见实效。
代表问询“压责任”。镇(街道)人大每年举办1期以水环境监督为主题的“代表讲坛”,代表与相关职能部门互动交流,提问题、查原因、答做法、促整改。
跟踪督办“抓落实”。建立监督发现问题台账销号制度。所有发现问题统一编号登记,明确责任主体、整改要求、时限和监督员。监督员通过定期回访、现场复查等方式动态跟踪整改进展。整改到位及时销号;对逾期未完成或整改不力的,由区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会同纪检重点督办、通报批评,必要时启动纪检监察问责程序。
坚实支撑
全方位保障监督行稳致远
为确保水环境监督员制度长效运行、发挥作用,大丰区人大常委会从组织、能力、纪律、宣传等方面强化保障,为监督工作保驾护航。
组织领导有力。区级层面成立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环资工委具体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和成效评估,确保顶层设计科学高效。各镇(街道)人大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程明确专人分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区级统筹、镇街主抓”的联动格局,让监督指令层层贯通、落地见效。
能力建设提升。区、镇两级人大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内容涵盖水生态方面的法规政策、监测技术、巡查要点、监督技巧、纪检衔接等。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组织赴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监督员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确保监督工作精准有效。
纪律作风兜底。制定严格的监督员行为规范,要求监督员带头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清正廉洁。严禁利用监督职权谋私或干扰正常秩序。对违纪违规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处理并取消资格。这一纪律约束让监督工作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确保监督结果的公信力。
宣传引导助力。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水环境监督工作的意义、进展和成效,报道监督员深入河道巡查、推动问题整改的典型案例和事迹,讲好人大监督故事。同时,通过代表家站点、社区公告栏等渠道普及监督成果,让群众直观感受到水环境的改善,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热情,为监督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贯彻人大代表水环境监督员制度,大丰区水生态保护成效初显,监督力量有效下沉至基层末梢,打通了水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构建起水环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