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刘琪瑞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5

“一个绿娃娃,跳水顶呱呱,冬天它睡觉,夏天把虫抓。”这则儿时的谜语说的是青蛙,这灵秀的田间歌手,这敏捷的庄稼卫士,青蛙与人类相生相伴了数千年,给人以轻灵活泼、迅捷善跳、鸣叫清越的美好意象。

蛙,一般泛指皮肤光滑、善于跳跃的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动物。在农田里常见的蛙类有黑斑蛙、泽蛙、金线蛙、花背蟾蜍等,大者有体长可达10至20厘米的牛蛙、虎纹蛙、石鸡,小的有体长仅二三厘米的姬蛙、树蛙;叫声有清脆悦耳的吱吱、呱呱,也有沉闷如牛吼的咕呱、哞哞。我国的蛙类有130多种,它们大都是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最常见的则是黑斑侧褶蛙,俗称青蛙、田鸡、黑斑蛙、蛤蟆,它们穿着青白黑相间的花衣裳,身体呈流线型,弹跳自如,身手敏捷,非常漂亮。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农田、树林等处,发出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鸣叫声。动物学家发现,不同的蛙鸣代表不同的含义。夏季,雄蛙发出响亮的鸣叫,代表求偶信号;青蛙还有领地意识,每当其它蛙群贸然闯入,这一区域的蛙们会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声,以示警诫。

青蛙的叫声是自然的语言,古人常以蛙鸣预知节令和天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蝼蝈鸣”为立夏三候之一,按东汉郑玄的解释,“蝼蝈”为蛙类。人们还从蛙鸣中预报天气,晴时急促,阴时低沉,夜鸣预雨,强弱示雨势,由此总结出诸多谚语,如“青蛙叫,晴天不耐烦,阴天找伴;连夜叫,连夜雨;叫得欢,雨来满;叫得闷,雨不深。”“水缸出汗蛤蟆叫,功夫不大大雨到。”

古人对蛙鸣特别钟爱,认为自然界不会扰人清梦的只有两种声音,一者为雨声,一者为蛙鸣。晚唐诗人韦庄在《三堂东湖作》中云:“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什么地方最有诗情画意呢?那是黄昏烟雨里长长短短的蛙鸣。唐代的校书郎贾弇《状江南·孟夏》云:“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蛙声宛如管弦乐的交响,激昂而富有韵律。晚唐诗人吴融在《蛙声》一诗中说得更妙:“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将蛙声列为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青蛙是益虫,大量捕食稻苞虫、金龟子、蚜虫等害虫,是庄稼的卫士、农人的朋友。不仅如此,蛙鸣的季节性特征与农耕周期紧密相关。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青蛙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中唐诗人章孝标《长安秋夜》中说:“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农田旱涝从蛙声中即可预知。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部》关于“蛙”的集解云:“农人占其声之早晩大小,以卜丰歉。”在江南等地农村,还有每年夏历二月初三聆听田间蛙鸣来预测年成丰歉的习俗,形成了“春天蛙满塘,秋天粮满仓”“大暑蛙声密,立秋谷满仓”等农谚。

古诗词中,蛙声是丰收的序曲。晚唐诗人来鹄清明时节同友人赏景,归途中吟道:“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表达对蛙声如潮、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南宋名臣范成大退隐乡野十年中,写了大量田园诗,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其中有句“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感慨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