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对话
作者:蒋文权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5
暮色像一滴浓墨坠入宣纸上,缓缓漫过射洪市金华山的轮廓。漫山遍野的柏树林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如同古老画卷上晕染的墨痕。我常看见山门前那棵黄葛树下的白发老人,他佝偻的脊背像极了被岁月压弯的古树枝丫,却又透着一种历经沧桑的坚韧。那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羊角辫随着步伐欢快地晃动,她晃着作业本,眼睛里满是好奇与疑惑:“爷爷,‘独怆然而涕下’的人,为什么哭呀?”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石阶上湿润的青苔,那青苔如同岁月留下的印记,柔软而坚韧。他轻笑一声,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的醇厚:“等你爬上山顶,就知道站得越高,越想把心里话喊给天地听。”老人的话语仿佛带着某种魔力,让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当夜,山风裹挟着呜咽的吟诵声,如同一首古老而神秘的歌谣,叩醒了我的梦境。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循着月光望去,只见云霭缭绕的山巅立着一个玄衣身影。他的身姿挺拔而孤寂,手中的竹简在风中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那一瞬间,我恍若穿越时空,认出了他——正是千年前的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苍凉悲叹声从陈子昂口中迸发,如同一把重锤,震落了松树上的针叶。那些松针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也在为这份跨越千年的孤独而哀伤。我望着他眉间凝结的霜雪,那霜雪像是岁月的馈赠,更像是他内心孤独的具象化。在这一刻,我忽然读懂了那个小女孩的疑问:千年时光的长河,并没有稀释这份孤独。当陈子昂在幽州台上,以一支笔为剑,撕开初唐诗坛绮丽的锦缎,高声呼唤“汉魏风骨”的归来时,他何尝不是在这茫茫天地间,寻找那个能够与他心灵相通的知音?
“先生可愿随我看看今时的射洪?”我怀着敬畏与期待,踏碎满地清辉上前。“金华山的石阶已被千万双脚印磨得温润,每一道痕迹都是岁月的见证,也是人们对您敬仰的印记。您的《感遇诗》被陈列在距此不远的文宗院内,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遥遥相望。那青铜神树承载着古蜀文明的神秘,而您的诗篇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瑰宝,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辉煌。”风掠过他宽大的广袖,卷起竹简上未干的墨痕,那墨痕像是在等待着续写新的篇章。
沿着梦境的回廊前行,我指向数字屏幕上滚动的诗行,满怀激动地说道:“您看,这是网络平台上年轻人的创作。有人写‘地铁穿过钢筋森林时,我听见您的叹息在隧道回响’,在这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里,年轻人依然能感受到您的孤独与呐喊;有人说‘代码编织的城市里,依然生长着不肯低头的诗魂’,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诗歌的灵魂依然顽强地生长着。您播下的种子,早已在数字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新花,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山雾渐浓,如轻纱般笼罩着我们。驻足于遂宁市的非遗工坊前,工坊里一片忙碌而温馨的景象:刺绣姑娘专注地将诗句绣进观音绣,实现文字与色彩的完美融合,一针一线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土陶匠人精心地把《登幽州台歌》刻进现代文创产品,指尖跳动着千年的技艺,一刀一划仿佛在诉说着诗歌的韵律与力量。
“文旅融合让您的诗歌有了新载体。”我拾起一片飘落的银杏叶,那叶子金黄璀璨,如同诗歌的光芒。“孩童们在研学课堂上触摸诗的温度,他们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刻有诗句的器物,眼神中满是对诗歌的好奇与向往;游客们循着诗路探寻山水,在山水之间感受您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这些都是您未曾见过的盛景。”
陈子昂忽然拊掌而笑,他的眸光穿透千年迷雾,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原来‘后无来者’是我错看了!”他指向山下的灯火,那里正有少年举着课本奔跑,清亮的童声划破夜色:“念天地之悠悠——”这童声清脆而坚定,撞碎了浓稠的夜色,惊起一群白鹭,白鹭扑棱棱地飞向天空,仿佛被这传承千年的诗魂所唤醒。
晨光刺破梦境时,我又站在金华山的黄葛树下。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攥着满分作文雀跃不已:“爷爷,我写了篇《假如遇见陈子昂》!”老人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那笑容温暖而欣慰:“他一定在某个时空,听见了你的声音。”
山风掠过层层叠叠的诗句,将这个关于传承与守望的故事,轻轻刻进遂宁的每一寸土地。或许真正的诗魂从未孤独;当一个时代的声音化作永恒的星河,便会照亮所有仰望的目光和前行的道路。
那些跨越千年的对话,那些古今的传承与交融,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也让我们坚信:诗歌的力量,如同一股永不干涸的清泉,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化作声声铿锵的呼唤,激励着川中儿女以赤诚之心守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定前行,让古老的文明之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