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凝聚人大代表之力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李 军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8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江西省南城县人大常委会围绕打造新质生产力试点县目标,积极构建“发现需求—精准建言—推动落实—示范引领”的全链条代表赋能机制,分层分类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专题培训+多点培训”,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要义,将代表的智力、资源、影响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推力。

构建专业代表库

创建履职崭新平台

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系统梳理辖区各级人大代表(尤其是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教育医疗专家、高级技工、乡村能人、金融从业者等)的专业背景、行业资源、技术特长、创新成果和社会影响力,绘制“代表能力图谱”。同时按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数字赋能、绿色低碳、人才引育、营商环境等新质生产力核心维度分类建档,形成“新质生产力代表人才库”。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县域重点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方向,打破选区界限,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专业代表小组。

深化履职赋能

提升代表“新”能力

县人大常委会通过邀请行业专家、高校学者、政策制定者,围绕前沿科技(AI、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产业趋势、创新政策、投融资知识、绿色标准等开展新质生产力专题培训,对行业代表精准化培训“充电”。同时组织相关代表赴先进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创新孵化器进行沉浸式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启发思路。进一步剖析县域内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提升代表分析研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精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县域“突破口”和“发力点”。定期向代表推送国家、省、市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最新政策、产业动态、技术突破、市场需求等信息汇编,搭建高效“信息桥”,建立“信息直通车”,不断提升代表“新”能力。

创新履职模式

畅通建议办理渠道

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代表入企问诊”行动,组织专业代表小组深入工业园区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科创型中小企业,开展“一企一策”深度调研,精准把脉企业在技术升级、数字化转型、人才引进、融资需求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同时面向代表和社会征集新技术(如AI、物联网、区块链)在县域特色产业(如农业、文旅、制造业)中的潜在应用场景和落地难点。围绕县委确定的重点攻关方向,发布“新质生产力需求榜单”,鼓励代表及其背后的资源“揭榜”提出解决方案性建议。将代表提出的优秀且成熟的关于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建议,优先纳入产业政策支持范围或项目储备库。将涉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代表性建议列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由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建立“建议—落实—反馈—评估”全周期跟踪机制,对建议办理成效特别是推动问题解决、政策优化、项目落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并向代表和社会反馈。

代表示范引领

扮好“四种角色”

县人大常委会鼓励企业家代表率先在自身企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如智能化改造、绿色生产、柔性制造),打造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样板间”,支持科技界代表积极承接或参与县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促进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当好“创新实践者”。发挥代表人脉广、信息灵的优势,为县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风投资本、合作伙伴牵线搭桥,当好“资源链接者”,推动代表所在企业、机构与高校、职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定向培养技能人才。组织代表深入基层、企业、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意义和各级扶持政策,消除认识误区,凝聚发展共识,当好“政策宣传员”,宣传本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案例和先进代表事迹,营造“崇尚创新、勇于探索”的社会氛围。组织代表对政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政策落实、重大项目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能等进行常态化、专业化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好“发展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