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五社六站”织起基层民生幸福网
作者:郭莉萍 李儒仑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08-19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以“服务平台一体化、服务运营规范化、服务内容清单化、服务资金集聚化、服务项目品牌化”为指引,全面加强社工站规范化建设,强化“五社”(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社区志愿服务、社会慈善资源)要素联动,推进“六站”(养老服务站、社会工作服务站、社会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站、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慈善服务站)高效融合,健全完善“五社六站”服务机制,持续在全域实施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有效带动民政基层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强化融合共建,着力打造基层服务“总阵地”。通过融平台、建架构、创标准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工站规范化建设运行机制。一是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在全市77个苏木乡镇(街道)设置民政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平台。二是建立健全运行架构。推动由苏木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兼任社工站“一把手”,统筹监督管理工作。同步吸纳“六站”服务人员、社区书记(主任)、机构主管、专职社工等为成员,负责日常服务开展。三是创新“六有”标准运作。建立社工站“有专职人员、有办公场所、有标识标牌、有规章制度、有操作规范、有效果评价”标准运作模式。
强化服务导向,精准对接特殊群体“微心愿”。围绕“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实际需求,以“精准服务”为目标,让社工站服务更有温度。一是推动服务统筹融合。统筹“六站”公共服务事项,将养老助老、困境和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类社会救助、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慈善帮扶、社区志愿服务等多领域服务“整合打包”,制定形成《鄂尔多斯市“五社六站”服务项目任务指导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入驻社工站,在77个苏木乡镇(街道)全面开展22项具体服务。二是推进“四库清单”建设。推动社工站建立“需求库”“资源库”“人才库”“项目库”,实现需求资源精准定位。三是实施优质惠民服务。通过“融”平台、“融”服务、建清单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建立“五社六站”服务机制,有效整合了过去相对分散的基层民政资源,促使优质服务落地更见实效。社工站定期探访回访,搭建起“一老一小”定期探访关爱机制,利用专业优势,深入开展“六助一护”、教育支持、亲情陪伴、情感关怀等“靶向”服务,形成了东胜区“石榴籽”困境儿童守护计划、达拉特旗“倾心呵护绘就朝夕美好”、伊金霍洛旗“热腾腾”“纳里暖心+”、乌审旗“嘎嘎帮·耆稚享”等一批优质服务项目,两年来共开展各类服务活动780场次,服务群众3.2万人,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强化保障支持,织密织牢基层服务“保障网”。坚持资金保障、项目培优和综合评估共同发力,推动社工站服务高效运行。一是实施资金奖补。联合市财政实施资金奖补,修订印发《苏木乡镇(街道)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将财政预算、养老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服务福彩金等各类购买服务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购买社工站服务,近年来年均统筹自治区福彩公益金、市级财政资金和自治区返还盟市福彩公益金近1100万元,推动项目全面可持续实施。二是实施项目“培优”。鼓励引导社工站总结提炼服务成效,支持参与自治区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遴选,组织开展市级“五社六站”服务项目交流活动,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对服务成效显著、服务对象满意度高的社工站和项目承接机构给予优先外出学习交流、资金优先补助等激励措施。三是实施监管评估。建立每月调度制度,全面掌握项目进度和实施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五社六站”服务评价体系,对77个苏木乡镇(街道)社工站规范建设和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中期和末期评估,并开展项目结项审计工作,严格监控资金合规使用和服务规范实施等情况。
鄂尔多斯将继续以“小站点”撬动“大民生”,用“五社六站”融合服务模式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