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镇江:协同立法 用一个声音办好同一件事情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江苏人大发布 发布时间:2025-08-20

法治是守护在百姓民生背后的基础工程,打破行政边界,推动制度创新,协调区域性事务,江苏镇江紧握协同立法之刃,敢做善为,关键时刻在矛盾焦点处砍上一刀,“小快灵”地用一个声音办好同一件事情,让改革发展具有穿透力,百姓民生更有获得感。

▲句容市交通运输局 供图

示范开路——护航百姓“乘”心如意

2021年12月28日,宁句城际轨道,即S6宁句城际正式开通运营。作为江苏省内第一条跨行政区域的轨道交通线路,S6宁句城际成为南京都市圈城市互联互通的先行一笔,对构建一小时都市圈、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跨界新动作带来了治理新课题——一条轨道交通线路途经两个城市,沿线将出现不同的管理主体,面临不同的执法标准以及背后尚未统一的执法依据……为护航百姓“乘”心如意,区域互融互通,在S6宁句城际通车前,宁镇两市一举完成了全国首部跨市域轨道交通地方协同立法。

在充分调研执法障碍、公众出行需求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两市立足列车车厢内管理和执法这一“小切口”,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跨市域轨道交通运营和执法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不破行政隶属,分别授权、统一执法,源头破解跨区域治理的制度梗阻。

2024年统计数据,S6宁句城际全年运送旅客超1700万人次。如今,飞驰的轨道交通正加速着人才、资本、技术的跨域流动。

▲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供图

以爱之名——守护长江“微笑天使”

长江江豚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之久,吻部短阔,嘴角微微上翘,像是在“微笑”,也因此成了人们心中的“微笑天使”。令人担忧的是,长江江豚作为目前长江中唯一的鲸豚类动物,也是“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长江马鞍山-南京-镇江段是长江江豚主要栖息地之一,汇集了约100头长江江豚,占长江干流江豚数量的22%,是江豚生存的“黄金水域”。

以爱之名,以法之力,守护长江“微笑天使”江中翻滚、跳跃、欢快逐浪的自由。2022年,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开启了长江江豚保护的跨省域协同立法,将保护范围从单一自然保护区的“点”扩展到流域联动的“面”,全链条构筑守护长江“微笑天使”的法治屏障。

为确保协同立法“步调一致”,三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保护工作现状和立法主要规范事项,先后组织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实地调研等20余次。同时,为防止区域协同立法出现“水土不服”,2022年8月,来自三市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围绕如何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开展跨省域立法调研。

2022年10月24日,苏皖两省三市协同立法《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协同立法带动了一系列行业、民间保护长江江豚的创新举措。镇江市成立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发布《长江江豚救护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镇江市长江江豚保护联盟成员单位持续扩容,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从镇江出发,溯江而上,足迹遍布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省江豚保护区……

▲丹阳文体广旅局殷显春 供图

文脉传承——活化南朝陵墓石刻

2025年,镇江市获得立法权十周年之际,宁镇两市再次携手,在南朝陵墓石刻保护立法上发力。

基于两次区域协同立法经验,此次,两市在立项论证、起草阶段就建立了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针对石刻保护范围、保护职责、保护标准等关键问题开展了联合调研,以期通过统一保护标准、建立联动机制等制度设计,将石刻的监测、修复、利用等环节纳入法治框架。

为什么要为一些陵墓石刻立法?这是一个事关文脉传承的历史问答。当民主法治的风拂过乡野、市井,那些散落的、历经岁月洗尘,带着厚重历史沧桑的南朝陵墓石刻,将有机会重新走进现代文明,讲述大一统衔接点上的文化交融之光。

立法不是文字游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术刀,考验着一个地方的法治实践观与历史方位感。镇江坚持在区域协同中靶向、精细地规划着人的行为红线,扩容实施性、补充性的微观制度安排。

十年立法载满了民意,镇江协同立法还在持续探索,并将一路书写良法善治的“大文章”,擦亮法治城市名片,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