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十年立法紧扣城市定位脉搏 118件法规筑牢建设现代化城市法治根基
作者:朱宁宁 编辑:白丹 来源: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发布时间:2025-08-20
2015年立法法修改,浙江省杭州市的立法权限由较大的市的立法权限调整为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十年来,杭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适应权限调整和实际工作需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近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和办公厅新闻局组织的采访报道组走进杭州。
从数字经济到历史文化保护,从营商环境到基层治理,十年间,杭州共制定地方性法规50件,修改30件(次),废止11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18件。杭州地方立法始终紧扣城市脉搏,努力构建与城市定位和目标任务相匹配的法规体系,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筑牢法治根基。
赋能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是杭州最亮眼的城市名片,而立法先行则为这张名片增添了法治底色。
十年来,杭州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城市大脑领域法规、数字贸易地方性法规,以法治力量护航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没有《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就没有菜鸟无人车的今天。”菜鸟CTO兼无人车总经理李强十分感慨。2014年,菜鸟开始布局无人车研发时,因缺乏明确法规支持,只能将应用场景局限在封闭园区内。
“那时的无人车就像被圈养的动物,无法真正走向市场,社会价值根本发挥不出来。”李强说。
2023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由省会城市制定的智能网联车辆法规,明确无人车参照非机动车管理。这一突破性规定让菜鸟彻底“解绑”:目前杭州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无人车车队,仅一个快递网点就有30多台无人车投入运营,运输成本下降30%,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达592万公里。
“该条例的出台给了我们行业明确的发展信号,我们现在敢投、敢研发。”李强充满信心。
地方立法赋能新质生产力,远不止于智能网联领域。2024年出台的《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前者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扫清障碍,后者则首次明确数字贸易的内涵与外延。截至2024年底,杭州市数据相关知识产权持有量占全省80%,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发证量占全国80%以上,立法护航效应尽显。
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的出台,更是为创新策源地量身定制“法治引擎”。该条例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政策、产业融合等方面作出创新性规定,推动大走廊汇聚112家国家级科创平台,培育出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等细分领域领跑者。正如浙大成果转化基地负责人所言:“该条例让‘创新不问出身’有了制度保障,科学家只需专注研发,剩下的交给法治环境。”
守护城市特质
从西湖龙井茶的清香到良渚古城的厚重,从千岛湖的碧波到社区养老的暖意,十年来,杭州用地方立法守护着城市特质。一部部法规中,既有历史文化的根脉,又有生态环境的底色,更有民生福祉的温度。
2023年5月1日起,《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杭州首次以“城”为单位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作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拥有8000年文化史、5000年建城史,如何让“城湖合璧、山水城相依”的风貌永续?该条例给出答案——不仅保护文物古迹,更将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民俗风情等纳入保护范畴,构建全域、全要素保护体系。
2023年出台的《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则让“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落地生根。该条例将“一窗通办”“证照分离”等改革经验上升为法规,明确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等五方面规范。
“以前办理施工许可要跑5个部门,现在通过‘城市大脑’一键申报,3天就能拿证。”杭州某科技企业负责人说,该条例施行后,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9.8%。
杭州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立法同样亮眼。《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为千岛湖生态保护立下“铁规矩”,《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守护13万公顷“地球之肾”,《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杭州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等从工业排放到机械尾气,织密生态防护网。在这里,立法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民生领域的立法则直抵群众急难愁盼。2019年《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施行后,全市累计建成街社两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00余家;2023年制定的《杭州市农村公路条例》,推动全市农村公路等级提升至四级以上,800余个行政村受益。
架起“连心桥”
十年来,杭州已建立覆盖人大代表联络站、村社、企业等多类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法规草案意见建议3万余条,让“民声”真正成为立法的“原声”。
余杭区闲林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省、市两级联系点,这里创新探索出“五步工作法”——从接受征询任务到整理归档,每个环节都确保民意“原汁原味”上传。2023年11月,《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闲林街道联系点的“五步工作法”发挥了实际效能。他们先邀请法律专家解读草案,再组织20余名立法民意信息员走访企业、商户,通过座谈会、二维码征集等方式收集意见。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相关调研会上,余杭区商务局、企业家代表等提出40条建议,最终23条被研究吸纳,5条被写入条例。
余杭区人大代表章慧芬正是这场立法实践的参与者。作为基层人大代表,她多次参与立法意见征询活动,让她惊喜的是,自己提出的多个意见都被吸收采纳。而且,她在走访群众中收集上来的不少意见建议,最后也被立法机关采纳了。在《杭州市慈善促进条例》立法中,章慧芬根据群众要“让好人有好报”的呼声,提出7项礼遇措施建议,该条例最终明确在消费优惠、窗口服务等方面为捐赠人提供关爱,“让好人有好报”从民间俗语变成法律条款。
“从快递员、保安口中的‘大白话’,到写入条例的‘法言法语’,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力量。”章慧芬说。
2023年,杭州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与数字化融合,萧山区试点的立法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意见征集、反馈全程线上化。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成为群众参与立法的“直通车”,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意温度。
从历史街巷的青砖黛瓦到社区养老的暖心食堂,从数字经济的蓬勃生长到基层治理的精细高效,杭州十年地方立法实践证明:良法是城市发展的“定盘星”,更是人民幸福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