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照样能活出精彩”——记云南省人大代表李海艳
作者:杨富军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0
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一位 80 后女性身残志坚的故事令人敬佩。当选云南省、保山市两级人大代表以来,她宛如一朵在风雨中绽放的铿锵玫瑰,在履职道路上砥砺前行。她就是云南省人大代表、保山市人大代表,施甸县永艳山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艳,奋力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用坚韧与担当书写着人大代表的履职答卷。
从 “创业能人”到“履职行家”
2004 年的一场机械事故,让当时年仅21岁的李海艳永远失去了左手。在绝望中,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自讨苦吃”的精神点亮了她的人生——“一只手照样能活出精彩”。她揣着借来的3000元,蹬着三轮车凌晨 3 点进山收菌,练就分拣菌子的“火眼金睛”,咬着牙学电商、创品牌,从一个冷柜、一间简易棚,成长为拥有“菌凤凰”“永艳”等品牌、产供销一体化的“菌业先锋”。
创业路上的摸爬滚打,让李海艳深知群众尤其是残疾人的难处。“一个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她的这份信念与 “人大代表为人民” 的初心高度契合。
当选人大代表以来,李海艳更清晰地认识到:“代表不仅仅是头衔,而要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从山野收购点到产业链龙头,她的成长轨迹,正是从“自助”到“助人”、从“创业者”到“代言人”的蜕变,而这份蜕变的底色,始终是对群众的赤子之心。
作为人大代表,李海艳把“学习”作为履职第一课。她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钻研监督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在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参加履职培训期间,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法律条文,让自己从 “创业能人”成长为“履职行家”。“不懂政策就没办法替群众说话,不学法就担不起代表责任。”李海艳表示。
“群众代言人”提出“金点子”
为了架起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李海艳开展深入调研,她走遍施甸县的山山水水,进残疾人家中拉家常,到田间地头问生计。在摆榔乡调研时,残疾人张院香“想做点小生意却没门路”的倾诉,被她记在心上。回到合作社后,她立刻对接邮政部门,帮助张院香的店铺承揽快递寄收业务,让张院香每年增收数千元。这样的调研,她坚持了很多年。“群众的难处,只有俯下身子才能看清。”李海艳表示。
李海艳聚焦民生,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残疾人群体医保负担重的问题,她先后调研了101名残疾人的缴费情况,提交了《关于降低残疾人群体医保缴纳金的建议》,为减轻残疾人负担“鼓与呼”。最终,帮助残疾人降低了10%的医保缴纳费用,让许多像她一样的残疾人切实减负。看到家乡山货 “藏在深闺人未识”,她走访了种植基地,提出《关于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在一、二、三产各个环节创新发展的建议》,建议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履行代表职责以来,她累计提交12件建议,均得到云南省和保山市相关部门的答复和办理。
每年云南省、保山市人代会闭幕后,李海艳都会第一时间传递大会“好声音”,开展政策宣讲,把会议精神和省委发展战略讲清楚、说明白。“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她的宣讲简短清晰,没有空话套话,总是结合群众的收入变化、产业发展前景“现身说法”,让大家听得进、记得牢。李海艳还积极参加 “代表通道”、代表履职分享会,在不同平台传递基层声音。
产业为笔绘就振兴画卷
“代表履职不能只停留在建议上,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李海艳以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她牵头成立保山市首家以残障人士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让心灵手巧的社员做竹编,善于沟通的社员学销售,厨艺精湛的社员掌勺“食用菌宴”。2023 年,合作社为残疾人社员分红28万元,他们骄傲地说:“我们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李海艳推动合作社与上海沪滇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新建生产线、开设省外门店,让“永艳山珍”成为沪滇协作的 “消费帮扶明星”,“施甸米线”成了西安交大师生追捧的美食。2024 年,合作社开展食用菌种植,产值达 3800 多万元,带动750 户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达 1.2 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李海艳为残疾人争取技能培训名额的努力,是为农产品打通物流通道的协调,是把代表职责融入产业发展的坚守。正如她所说:“我多跑一步,群众就能少等一天;产业多兴一分,乡村振兴就多一分底气。”
从独臂撑起生计到带领群众奔富,从山野间的创业者到为民发声的人大代表,李海艳用行动证明:残缺的身体能孕育完整的人生,微小的个体能迸发磅礴的力量。她如姚关山间的菌子,在风雨中扎根,在阳光下绽放,以人大代表的使命与担当,照亮了乡亲们的致富路,更照亮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