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代表之声

作者: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1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民生是重要落脚点和关键发力点。如何加力民生保障,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者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市市长李春田:

社会救助要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滨州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在滨州,“民生部门提项目、慈善组织募资金、爱心企业广参与、专业机构搞服务、困难群众得实惠”的慈善救助模式,促进了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高效联动。实践证明,只有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才能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锚定更精准。要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纳入监测范围。滨州建立救助政策主动告知、对象主动发现、信息主动公开“三主动”工作机制,以政策的高效落实推动救助的优质供给。

聚焦高质量。要推动“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建设,以统筹救助资源、精准对接需求、增加服务供给、提升兜底质量为重点,为困难群众提供照护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推动可持续。要树立更加积极的救助观,增加发展型救助政策供给,因人施策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鼓励、引导和支持更多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实现劳动自救。

(人民日报记者李蕊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

人才培养要跟上时代发展需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要求高校构建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的精细化、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

强化战略引领,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要从“筛选型”向“成长型”转变,人才培养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要让学生站到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实践创新的第一线,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育新时代国家栋梁之材。

完善帮扶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进一步加强“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重视困难学生的就业相关数据,及时做好精准研判。针对学业困难的学生,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工程。

创新育人模式,提升就业质量内涵。人才培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要跟企业的需求相契合。全面推进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有效整合学科和产业资源,让科教、产教深度融合,依托平台构建培养联合体。及时发现、跟踪、定位潜能人才,因人实施国际联培、企业联培、交叉联合培养等。

(人民日报记者吴君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夯实“三农”基础,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品质、强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探索代耕代种、代育代插、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持续加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打造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租金保底与利润分红相结合的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乡村文化不断繁荣。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平安法治乡村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人民日报记者门杰伟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党总支书记李春燕:

让脱贫基础更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作为一名来自脱贫地区的村党总支书记,同时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深切体会到,脱贫攻坚胜利只是起点,如何让脱贫基础更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重要的民生课题。

要全力打造产业造血“强引擎”,深度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不但关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关乎传承与弘扬乡村特色文化,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品牌,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要推动“一村一品”向“一镇一链”升级。“一村一品”虽聚焦单品特色,但发展受限。升级为“一镇一链”有利于整合区域内分散资源,将上下游产业串联,构建完整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议财政增设脱贫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专项,为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活力,助力农产品实现更高附加值。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拓展消费帮扶路径。帮扶项目应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可以明确企业用工比例,并将其与奖补挂钩,既能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又可保障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此外,还应建设县域电商集配中心,整合物流资源,提升配送效率,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良性循环。

(人民日报记者祝佳祺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