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开满鲜花的篱笆

作者:赵西蔚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2

在手机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老奶奶给花生打药,为了不伤害邻居种植的玉米,老爷爷用自制挡板全程跟随。评论区都在为爷爷奶奶的善良点赞,而我特别关注老爷爷的挡板,它由一根棍子穿起四片化肥袋子,将自家的菜地与邻居的玉米地隔开一条流动的边界。

老爷爷的挡板,划出的是一道善良的边界,让我想到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边界感。人民日报公众号《夜读》中写道:“什么是‘边界感’?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可以在什么范围内做事,知道别人在什么范围内做事。”“边界感,是一个人很重要的修养。要捍卫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

然而,随意扩大边界的范围,乱用“边界感”,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随便一搜,网络上全是教人怎样与人保持边界的“心灵鸡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善良若无边界,终将被人消耗。”“冷漠,是成年人的高级礼貌。”“工作越久越发现,冷漠真的有用。”边界感犹如一枚硬币,一面雕刻的是善良,不越他人之界,不侵犯他人利益;另一面则是打着保持边界的幌子,告诫我们要为人冷漠,与人疏离,甚至是在工作中不作为。

上个月,我去某地方单位办事,接待我的工作人员“边界感”十足,问一句答一句,绝不过多解释一句。客服念条款,前台认系统,专管只说是上级的要求,于是机器、程序、制度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将我团团困住,在上级单位与地方监管之间茫然不知所措。来来回回跑了好多趟,每个人似乎都找不出什么工作纰漏,就是没人能站在我的困局上细致讲解,提出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当过度的“边界感”成了现代职场人自我保护的盾牌,整个世界仿佛是一堵堵坚硬冰冷的墙,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遇到老人摔倒不要去扶,面对客户不说多余的话,同事之间无需交心,邻里之间保持距离,甚至连朋友、夫妻之间都不该有过高的期待,所谓独立清醒的现代人,为了自我保护,活得是多么孤独。就像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家人、老板没有一个人愿意推开那扇“坚不可破”的房门,进去看看他,助他脱离困境,哪怕只是好好说句话。这不仅仅是卡夫卡的困境,也是现代人的困境。

单位有位临近退休的60后大叔,他一定是没看过网络上的职场“鸡汤文学”。身在服务行业,虽是工作生涯的倒数第二年,依然心怀热情,真诚服务。因工作时细致耐心,主动帮扶,贴心指引,收到了一位77岁老人送来的手写感谢信,信中用微微颤抖的字体写道:“感谢那位热心的小伙子,一直微笑着帮助我,安慰我……”一封难得的手写信,一句亲切的“小伙子”,仿佛打通了那堵戒备森严的心墙,感染了我们所有人。

真正的边界感,一定像那开满鲜花的篱笆,有生机,有温度。纵然隔开一道界限,却不影响有一天当你需要的时候,我穿过篱笆,勇敢向你伸出的手臂。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