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山启示录
作者:王连翠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2
盛夏的阳光倾泻而下,为万物镀上一层近乎神性的庄严。车子盘山而上,当转过一道葱郁的山坳,岱崮地貌那奇崛的景象便豁然撞入眼帘。这片被中国地理学会命名为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的崮山群,刹那间让《诗经》“崧高维岳”的咏叹与郦道元笔下“方正如削”的记载,都拥有了血肉丰满的具象。然而,比这地质奇观更撼动我心的,是这片古老土地里奔涌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山民们以最朴素姿态诠释的生命智慧。
达至一村口,两株虬枝盘曲的老杏树下,老人们脸上沟壑般的皱纹里,仿佛藏着整座崮山的年轮与秘密。“树上的杏子是给山雀儿留的”——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如清泉般涤荡心灵,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当物欲的洪流席卷时代,多少人为口腹之欲肆意掠夺生灵,此地的山民却默默为飞禽留一树甘甜。这何尝不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那古老哲思,在嶙峋山石褶皱间最鲜活的传承?老杏树下,文明褪去了征服的甲胄,显露出它最本真的模样:与自然共生,予万物慈悲。
行走于蜿蜒山路,一次寻常的偶遇更如暮鼓晨钟。那位担水的妇人,黝黑面庞绽开明朗笑容,肩挑重担却主动侧身让路的身影,像一面澄澈的镜子,瞬间映照出现代都市人精神的某种荒芜。在人人竞逐速度与效率的洪流里,我们习惯了争分夺秒,却遗失了“让”的从容雅量;我们堆砌着物质的丰碑,灵魂的温度却在悄然流失。山民那源自本心的淳朴与谦让,无声地印证着《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千年箴言——这份根植于血脉的善良,比任何堂皇的道德训诫都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在那狭窄的山径上,我让过的岂止是担水的妇人?更是那个被喧嚣裹挟、日渐浮躁的自我。
崮山的坚韧,更在遍野的荆芥根须上刻下深刻的印记。它们如虬龙般倔强地扎入贫瘠岩隙,每一道盘曲都在无声诉说着生存的艰辛与不屈。当浮萍般随波逐流成为时代的症候,当即时满足的欲望四处蔓延,崮山的一草一木,连同那位在连年干旱中仍不肯放弃希望的农民,都在用生命谱写一曲震撼的二重奏: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在于向下扎根的定力,在于向死而生的坚持。他们以最沉默也最嘹亮的方式宣告:海明威笔下那“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从未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湮灭,反而在风霜磨砺中愈发铮铮作响。
当夕阳熔金,为巍巍群崮镶上璀璨的轮廓,一个领悟如霞光般穿透心灵:岱崮地貌的奇崛,其魂魄不仅在于鬼斧神工的地质构造,更在于世代栖居于此的人们,用生命本身所演绎的生存哲学。在这个价值纷纭、物欲横流的时代,崮山的褶皱如同时间的胶囊,珍存着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对自然的敬畏如同呼吸,对他人的善意如同本能,对困境的坚韧如同脊梁。这些品质看似质朴无华,却恰恰是疗愈现代性精神匮乏最珍贵的良药。
踏上归途,我频频回望。暮色四合,群山的轮廓在苍茫中渐次模糊,然而它馈赠的启示却在心海中愈发澄明:生命的真谛,从不系于外在的浮华喧嚣,而在于内心的丰盈笃定;不在于索取与占有的多寡,而在于付出与成全的几何;不在于规避苦难的侥幸,而在于直面挑战的勇气。这片沉默而厚重的土地,用它无言的沧桑诉说着永恒的智慧:真正的文明,是与万物生灵达成和解与共生;真正的教养,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无伪善良;真正的强大,是在命运的裂隙中,依然能让希望如荆芥般顽强萌发。 这些历久弥新的生命智慧,如同崮山本身,任凭沧海桑田,本色不改,在时光的浩瀚长河中,永恒地闪耀着温润而坚韧的光芒。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