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田东石化园区:以人大立法创新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吕永强 黄忠义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08-22

田东石化工业园一角。田东县人大常委会供图

走进广西百色市田东石化园区的立法联系点办公区,墙上的电子屏正滚动显示着最新收集的立法建议,调解室里企业代表与职工正握手言和,走廊上果农们围着“立法五员”询问芒果产业新规——这个紧邻生产线的办公场所,正是百色市探索立法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作为百色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核心产业平台,田东石化园区2218家经营单位与513个村(居)民小组交织共生。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劳动争议案件占全县的31%,右江流域生态保护压力渐增,芒果产业链亟待规范。面对这些发展中的烦恼,园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创新构建“一点两站三能”工作模式,践行“13455”全链条工作法,在“产业—社区—农村”三元场景中写下了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空间整合:构建立法与治理协同联动的实体平台

“以前调解纠纷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抬腿就能到,连提立法建议都方便多了。”园区企业职工农春雷的感受,源于联系点“站点合一”的创新布局。将立法联系点、代表联络站、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站整合在同一空间,既让立法信息采集直抵生产一线,又让纠纷调解贴近职工生活,这种“物理靠近”带来了“心理认同”,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联。

50人的“立法五员”队伍深入车间地头,20名“两官两员一律”提供专业支撑,形成了“专群结合”的工作合力。两年来收集的89条立法建议,涵盖劳动保障、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成功调解的48起争议,涉案金额达153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立法信息采集、代表依法履职、纠纷多元化解三项职能协同运转的生动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田东芒果试验站站长陆弟敏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果农科学护理方法。田东县人大常委会供图

机制创新:打造立法与治理深度融合的闭环体系

“没想到我们果农的想法真能写进法规里!”说起芒果产业条例修订,平马镇人大代表、果农黄贤倩至今难掩激动。针对芒果产业链发展需求,联系点创新“企业问标准、果农问销路、部门问规范”的“三问三答”模式,收集的36条建议中,“建立芒果种质资源保护机制”等内容最终被写入《百色市芒果产业发展条例》。

这得益于“13455”工作法构建的完整闭环。在处理工伤赔偿纠纷时,同步生成的《法规适用反馈表》,精准指出《工伤保险条例》执行中的堵点;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实施,提出的5条建议为生态保护提供基层视角;将道路交通安全“一法一条例”的执行问题转化为林逢学校路段的管控措施——立法建议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

15天的调解周期,比法定时限缩短一半,这是联系点专业调解团队交出的答卷。更可贵的是,每起纠纷的解决都成为法治宣传的活教材,“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应持续释放,让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成效转化:彰显立法赋能治理的产城融合的实效

法治土壤的肥沃,滋养出高质量发展的硕果。两年来,石化园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24%,财税收入同比增长179.2%,新增规上企业11家。这些数据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当立法工作扎根基层,就能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民意直通车”平台正在加速建设,“13455”工作法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基层立法联系点正从收集民意的“信息站”,成长为凝聚共识的“连心桥”,更成为法治护航产城融合的“助推器”。

田东的实践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立法建议被采纳的欣喜里,写在纠纷化解后群众的笑容中,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间。当法治真正根植基层沃土,就能生长出破解治理难题的智慧,结出惠及民生发展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