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 贵州铜仁:“开门教育”提升群众获得感

作者:杨巧丽 李猛 编辑:林娜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5-08-25

清晨,一缕缕阳光穿过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坪地场乡毛家营村的竹林,覃智亮提着水桶走到院坝的水龙头下。“哗哗……”当清澈的清泉流泻入水桶时,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前几天水浑得像黄泥汤,给村里打了个电话,第二天干部们就带着工具来清淤,现在这水干干净净,可以直接喝。”

这桶清澈的自来水,是铜仁市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的生动缩影和注脚。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这座武陵山腹地的城市以“学查改”为笔,以民生需求为墨,奋力诠释“忠诚干净担当”的情怀,努力在街巷阡陌间书写着“为民服务”的答卷,全力以赴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一件件实事中愈发厚重,无声无息地佐证着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越来越亲密无间,同心携手共赴美好未来。

紧盯清单里的“民生忧”——

努力把耳朵凑到群众嘴边

“问题清单”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红头文件”,而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民生关切。在铜仁,每个清单的诞生,都藏着干部“沉下去”的脚步,镶嵌着泥土的芬芳和呵护民生的温度。

“背街小巷的牛皮癣像补丁,看着闹心”“晚上跳广场舞的音响太吵,娃娃写作业静不下心”“楼道灯坏了大半个月,老人上下楼怕摔跤”……这些是碧江区正光街道打角冲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杨明起走访时时常听到群众反映的细碎的“念叨”,也因此变成了该区“城市治理攻坚清单”上的条目。

“以前总说‘为民办事’,但‘民’到底需要啥?得把耳朵凑到他们嘴边听。”杨明起说。为了根治“牛皮癣”,碧江区创新推出“疏堵结合”机制:在社区设置“便民信息公示栏”承接合法信息,组织“牛皮癣清理突击队”每周集中整治,还发动商户担任“门前三包”监督员。如今走在老旧社区,墙面干净了,公示栏上的信息整齐有序,居民们说:“看着就清爽,心里更亮堂!”

这样面对面、心连心的“倾听”在铜仁遍地开花。万山区住建局的干部在社区蹲点时,听到最多的是“想在家门口有个散步的小公园”。于是,“无绿添绿、有绿添彩、见缝插绿”的思路落地成景——废弃的荒地变成了“口袋公园”,小区的边角地种上了三角梅,就连街边的护栏都挂满了绿植。从此,每次抬头低头之间,跃入视野的绿意荡漾……

开门教育,人民群众的关切和需求,就是党员干部奋斗的目标。在铜仁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心主任田波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动态更新的“民生实事清单”,上面的每一项都标着“群众呼声强度”:改造农贸市场(高)、增设停车位(极高)、老旧小区改造(高)……“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为了拿块牌子,而是借这个契机,把群众天天有感的事办好。”田波一语中的话语,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这份清单上的数字,正在变成群众看得见的变化,更是凝聚着“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温度:28个农贸市场从“脏乱差”变成“洁净美”,10座人行天桥让孩子上学、老人买菜多了份安全,3.2万余个停车位让“停车难”不再是出行的堵心事,45个老旧小区的居民告别了“漏雨的屋顶”“坑洼的路面”,住进了“有电梯、有花园、有物业”的新家等等。

抓实账单上的“惠民事”——

全力让“痛点”长出幸福的模样

“民生问题就像身上的‘小疙瘩’,看着不起眼,痒起来真难受。解决好了,群众就舒坦了。”德江县安化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吴海飙的话,道出了铜仁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朴素逻辑。在他看来,把“问题清单”变成“为民账单”,关键在“实”——不搞花架子,专啃硬骨头,因地制宜为市民排忧解难。

安化街道楠木园社区的“一码通”二维码,就藏着“实”的密码。退休教师王大爷至今记得第一次使用它的场景:那天中午做饭时突然停水,他急得团团转。“以前遇到这事,得先找社区打电话,打不通就只能跑办公室,来回折腾个把小时是常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扫描了单元楼门口的二维码,上传了停水照片。

“当时想着能有人来看看就不错了,没想到半小时后,网格员小杨就带着自来水公司的人敲我家门。”王大爷说。维修人员趴在地上排查管道,发现是主管道老化破裂,忙活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好,衣服上全是泥点。“他们临走时还说‘大爷您试试水,有问题再扫这个码’……“

在碧江区坝黄镇,曾经的“摆摊乱”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每逢赶场日,集镇主街被流动摊位挤得水泄不通,卖菜的、修鞋的、炸油条的乱哄哄地挤在一起,摩托车在人群中艰难穿行,菜叶、塑料袋随处可见。“别说做生意,走路都得侧着身子。”菜农杨勇以前最怕赶场,“天不亮就来占位子,遇上下雨,菜淋得湿漉漉,一天白干。”

坝黄镇党委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发现问题根源在于“没地方摆”。他们盘活了集镇农贸市场闲置的仓库,粉刷墙面、铺好地面、架起灯线,硬生生挤出60多个规范摊位,还免费提供给菜农使用。现在的杨勇,每天早上慢悠悠地推着菜车进市场,“摊位有顶篷,下雨不怕淋,地面干净,来买菜的人也多了,一天能多赚20多块。”

这样的“痛点”变“亮点”,在铜仁城乡处处可见:玉屏经开区双桥园区党支部则搭建起“企业+群众”沟通桥梁,为60余名园区失业困难人群解决就业难题。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主城区街头,传统的水泥井盖悄悄变了样:有的印着土家织锦图案,有的画着梵净山风光,有的刻着“讲文明树新风”的标语。“以前低头看井盖,灰扑扑的没啥意思,现在走路都想多瞅两眼。”高中生小李说。这背后,是该县按“每平方公里4座公厕”的标准完善城市设施,用细节雕琢出的城市温度。

遇见幸福里的“小确幸”——

聚力让获得感像溪水般清澈流淌

傍晚,夕阳照耀下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城更是充满魅力,智慧停车场的LED屏上闪烁着“剩余车位28个”的字样。下班回家的张先生点开手机APP,导航直接把车引到空位。“以前这个点回来,得在小区周边绕圈圈,最久的一次绕了40分钟。”他边说边扫码缴费,“现在出门前查好车位,回来直接停,省下的时间能陪娃读会儿书。”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松桃苗族自治县住建局负责人拿着一份“停车数据台账”介绍:“群众反映‘停车难’,我们不仅要‘增车位’,更要‘优体验’。”去年投入的1200万元,不仅建起3个停车场、新增1200余个车位,更装上了智能寻车系统。“有次一位大妈找不到车,输入车牌号后,屏幕直接显示‘您的车在B区3排5号,步行3分钟可达’,她拉着我的手说‘这比自家娃还贴心’。”

这样的“小确幸”,在铜仁人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在江口县政务服务中心,35岁的李明捧着崭新的营业执照,难掩兴奋:“我准备开家生态农业公司,之前听说办执照要跑好几个部门,特意请了三天假。没想到工作人员小张全程帮办,上午交材料,下午就拿到证了。”

更让李明意外的是,领证后一周,他接到了政务服务中心的回访电话:“李老板,执照用着顺利不?税务登记需要帮忙不?县里有农业扶持政策,要不要给您发份资料?”“以前总觉得政府部门‘门难进’,现在才发现,他们是真的在帮我们干事。”

这些细微的变化,汇聚成群众心中的“幸福账单”:万山区的居民发现,家门口的河水变清了,傍晚散步时能听到蛙鸣;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司机们说,违停先提醒后处罚,执法多了份人情味;前来梵净山西麓印江的游客笑着说,街头的公厕干净又好找,还能顺便欣赏墙上的土家故事……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铜仁的大街小巷,“问题清单”上的墨迹渐渐淡去,“幸福账单”上的内容却愈发丰盈,始终充满情怀、实干和温度。从一桶清澈的自来水,到一个便捷的停车位;从一次高效的办证服务,到一个整洁的摆摊环境,这座城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真抓实干服务人民群众永不打折,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进行时……

初秋,暮色四合,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下的青山绿水竞显媚美,万家灯火阑珊处的铜仁跳跃着烟火气,这是藏着无数个将“问题清单”写成“幸福账单”的奋斗目标、生动实践和最佳注脚。

从政策落地到饮水畅通,从绿化带改造到优化停车服务,铜仁市用“直办”效率与“直达”温度,把民生“小事”办实办好。下一步,铜仁市将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始终坚持以优良党风政风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勠力同心、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奋力让铜仁这座城市充满魅力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