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实践>

学用结合 不断推动代表履职为民

作者:黄星宇 编辑:白丹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发布时间:2025-08-26

新修改的代表法实施以来,安徽省淮南市人大常委会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为主线,将代表法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深度融合,以制度创新激活代表履职动能,用法治力量回应群众期盼,推动代表依法履职更规范、联系群众更紧密、服务民生更精准。

深学细悟

构建全链条学习体系

将代表法学习作为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推动代表法入脑入心。一是高位部署“划重点”。第一时间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代表法的通知》,明确“强化学习培训、广泛宣传引导、完善制度机制、丰富活动内容”四大任务,要求对照新修改的代表法,全面梳理代表工作制度,重点优化议案建议办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工作机制。二是分级培训“全覆盖”。依托全国人大网络学院,组织人大代表分代表团开展视频培训,实现代表培训“无遗漏”。在代表小组活动中,加强代表法的学习,安排老代表授课,介绍履职经验,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传达全国人代会精神。三是支部联动“深扎根”。以“四强”党支部创建为抓手,打造“代表之友”党建品牌,开展“红色领航·四站联动”活动,推动党员、代表在联系群众中深学细悟,将代表法学习从“会场”延伸到“现场”。坚持开门教育,与曹庵镇宋庄支部开展“春风满淮解难题、清风惠民践初心”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党员、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走访,详细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经过梳理汇总后作为代表建议提交。

广泛宣传

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

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代表法宣传走进群众、融入基层。一是线上平台“广覆盖”。在市人大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开设“代表法宣传”“代表风采”专栏,发布学习资料、代表履职经验做法110余篇,构建“指尖上的学习阵地”。二是联系点“拓维度”。依托1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2个预算监督基层联系点,扩大代表对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的参与,把代表法宣传融入立法征求意见、预算监督中。三是履职平台“深融入”。将代表法宣传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建设结合,组织代表进站学法,把法律条文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城关镇明珠社区打造以宣传人大知识为主题的“人大广场”阵地,设立人大概要、代表工作、人大选举、知识问答、名词解释、人大史话等七大板块,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代表法知识。

开拓创新

深化代表履职为民实践

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把代表法学习成效转化为履职为民的生动实践。一是“代表之声”解民忧。定期编印《代表之声》简报,聚焦老旧小区改造、老年助餐服务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梳理一批典型建议精准交办、跟踪督办,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常态,累计推动解决民生问题161件。二是“票决制”聚民智。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代表依法履职与群众意愿同频共振。全市97.2%的乡镇已经实施票决制,共确定527件民生实事,内容涵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交通出行、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涉及资金4.56亿元。三是“实践点”促治理。今年全市已有345个代表履职平台组织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活动。上窑镇方楼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通过“思源议事厅”解决家庭矛盾纠纷、基础设施改造等事项10余个。四是“五个一”助发展。大通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助力招商引资“五个一”活动,号召各级人大代表“当好一名宣传员、联系一位乡贤、提供一条招商线索、服务一家本地企业、提出一条营商建议”。推行“人大+网格”工作新模式,引导人大代表主动下沉网格,向群众亮明身份,广泛收集招商信息,积极参与招商行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