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以新修改的代表法为遵循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 激活代表履职“一池水” 涌起担当作为“千层浪”
作者:陈征 谷亚冰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9
2025年3月11日,随着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代表法的决定,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代表法圆满完成了第四次修改。新修改的代表法,紧紧围绕如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这一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总结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作出补充和完善。
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为契机,从深化理论武装、服务中心大局、联系人民群众着手,激活代表履职“一池水”,涌起担当作为“千层浪”。
民情直通零距离
新修改的代表法在拓展和深化“两个联系”制度机制方面,作了一系列完善,这对推动各级人大代表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强化“两个联系”制度的规定,不断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进一步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漯河实践。
“代表有约”听民声。为更紧密架起代表联系群众“连心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人大代表“周三见”活动并实现常态化运行,将全市代表联络站点原有的“月接待”机制全面升级为高效的“周接待”模式;配套制定了覆盖全年的精细化接待轮值安排表及可视化工作流程图,为各级代表规范履职提供清晰指引;依托遍布城乡的联络站点,组织代表就近就便“进站入点”听民声,灵活运用“站内定点+站外走访”“固定场所+流动服务”等多元形式,显著织密了代表联系群众网络,畅通了社情民意上传的“直通车”,有效延伸了民意收集的“神经末梢”。全国人大代表、临颍县北徐庄村党委书记徐德全正是这一创新机制的生动写照,当选代表二十余载,他始终恪守“有问题来找我”的质朴承诺,将根深扎乡土、心紧系百姓,并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访实情、解难题,倾心倾力谋福祉、促发展,带领北徐庄村实现了从昔日贫穷落后村向“全国文明村”的精彩蝶变。
“站点问政”聚民智。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创新开展“局长·代表面对面”活动,组织市政府部门、监委、法院、检察院负责人及百余名机关工作人员下沉基层代表联络站,聚焦民生实事、营商环境优化等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现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召陵区委书记李湛走进天桥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点,对涉及万庄村内公厕翻新、25号楼绿化和地下室消防等剩余工程问题及解放路道路无序开挖等多项民生问题现场交办,区住建局、区城市发展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方等负责人当场表态,限时办结,高质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自活动开展以来,召陵区人大常委会累计收集养老托育、交通治理等意见2120条,推动解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社区助餐服务覆盖等民生难题835个,让群众在家门口触摸民主温度。
“立法直通”纳民意。同步发挥全市48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在《漯河市贾湖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舞阳县北舞渡镇村民提出“规范游客行为、加强环境整治”建议并被采纳,守护“贾湖骨笛”文化根脉;《漯河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制定过程中吸纳群众呼声,实施四年推动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72所、中小学校17所,新增学位4.69万个,破解“入园贵”“大班额”痛点。通过“小站点”凝聚“大民意”,漯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已出台生活垃圾分类、黑臭水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16部地方性法规,其中《漯河市沙澧河风景名胜区条例》等8部实体法规以“小切口”立法解决民生关切,成为全省制定地方性实体法规最多的地级市之一,真正实现立法满载民智、民主融入日常。
平台赋能强履职
新修改的代表法在“丰富代表履职活动、加强代表履职保障”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构建起全覆盖、全时段的联络阵地,把代表履职主动融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有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先、持续领先。
联络站点向产业化拓展。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延伸人大代表履职阵地,在高标准建成338个全域覆盖代表联络站点基础上,紧扣全市产业布局战略,在经开区、高新区等开发区挂牌设立6个企业代表联络站,并依托双汇、金大地盐化工、宠物食品产业园等龙头企业建成食品加工、盐化工新材料、宠物经济等19个特色产业代表联系点,首创“产业链上建站点、产业链上聚代表”模式,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通过精准引导产业领域代表发挥专业优势,卫龙食品董事长刘卫平代表推动辣条行业标准升级,年出口额增长40%。其中,中原食品实验室代表联络站聚合12名科研界人大代表,牵头攻克植物蛋白肉风味改良等关键技术,推动全市食品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1/4),相当于全国每消费40元食品就有1元来自漯河制造,以“链式履职”新实践书写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产业答卷。
代表小组向专业化聚焦。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专业代表小组赋能高质量发展”机制,聚焦特色产业组建数字农业、冷链物流、香菇种植、木业加工等31个专业代表小组,汇聚278名行业专家型人大代表,推动“分散履职”向“集群作战”升级。其中数字农业代表小组首创“麦椒套种”智慧种植模式,在临颍县建成约333.3公顷5G智慧辣椒种植基地,该模式被列为“河南省乡村振兴十大创新案例”。专业力量“攥指成拳”,正成为激活漯河产业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引擎”。
履职平台向网格化延伸。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植根群众、贴近民心”的天然优势,创新构建“网格化履职”体系,组织全市2100余名人大代表下沉社区网格,化身“矛盾调解员”“法治宣传员”,将履职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最前沿。在临颍县,“民情夜市”点亮乡村治理新场景——每晚7点,人大代表与村民围坐农家小院,当场化解矛盾纠纷;郾城区龙塔街道首创“510圆桌议事会”,每月10日,由人大代表、社区书记、居民代表、网格长、物业经理五方共商,解决小区管理问题。从田间夜话到社区圆桌,漯河正用“脚底板工作法”激活治理神经末梢,绘就“小事不出网格、难事合力破解”的和谐新图景。
建议闭环惠民生
新修改的代表法进一步完善了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机制,进一步突出了代表的主体地位。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出代表建议“群众点单、代表定单、党委派单、政府接单、人大验单、群众评单”的“六单制”工作模式,构建办理流程闭环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人大监督评价的工作合力,有效解决了以往代表建议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力量分散、程序不规范、沟通协调受限等问题。
2024年4月1日,漯河市金山路与松江路交叉口路面交通环岛拆除工程顺利竣工并正式通行。承载了漯河人民无数回忆的“大转盘”完成了它的使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交通环岛“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和市人大代表接续关注的结果。同年12月24日,漯河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市政府负责同志报告了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代表建议办理结果满意度测评。据悉,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选取部分代表建议作为重点建议进行督办,并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专题审议,进行满意度测评,确保建议办理落到实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了9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建议进行督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加强代表工作的重点,按照“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的原则,立足于“督”、着眼于“办”、落脚于“实”,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促进代表建议办成率不断提高,让“代表呼声”变为“群众掌声”。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新修改的代表法为根本遵循,持续深化“产业链上建站点、网格化中强履职、民生事里显担当”的漯河实践,推动制度优势加速转化为治理效能,生动诠释“民声入耳、民忧入心、民盼入行”的新时代民主真谛。下一步,该市人大常委会将聚焦“三个升级”精准发力,即,在联系群众上升级温度,拓展“周三见+民情夜市+云上联络站”立体渠道,让代表脚步更深扎根沙澧大地;在履职赋能上升级精度,建强食品科技、乡村振兴等专业代表智库,以“链式攻坚”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在建议督办上升级硬度,完善“民生实事票决—闭环督办—群众打分”机制,确保“万家期盼”皆成“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