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消息记录的大事情——我在扬州人大亲历的七个“第一次”
作者:罗庆久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2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一晃,我在江苏省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28年了。闲暇之余,打开当年在报刊网络发表的“新闻消息”剪贴本,小消息记录的大事情历历在目,特别是亲身经历的几个“第一次”尤为印象深刻……
第一次强制“敲楼”护古城
2000年7月23日,一个普通而又平常的双休日。位于扬州市区汶河北路与盐阜西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电子开发大厦11层平台,搭起了高高的脚手架,工人们开始拆除违法建筑。人大评议城镇乡规划工作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在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监督下,终于被啃下了。虽然这一幕已经过去20多年,但仍常常在我脑海里闪回,只因扬州人大该出手时就出手,开启了古城保护的新篇章。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大的倾力监督,就没有扬州古城今天这般模样。
1999年初,确定评议城镇乡规划工作后,我成为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开发调研组的一员。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市区西门街三期工程改造建设问题,我们邀请专家,三次去现场,查清日照间距不足等具体违法事实,并将这一起典型的“三边工程”问题如实反映在调查报告中。
评议会上,代表们对规划工作提出批评,如“见缝插屋”“重复建设”时有发生,两区一县加上开发区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乱状态,基础设施规划缺乏超前意识,市内停车场地不足,农贸市场缺口较大,老城区房屋开发挤占绿地,一些建设工程擅自移位、加层和扩大面积等等。这些问题,给规划部门带来不小的震动。
会议结束后,评议办将代表所提的619条评议意见归纳梳理成5个方面28个问题交市政府研究整改。主任会议听取整改方案汇报,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重点问题整改工作。针对违法建设单位久拖不改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市中级法院依法强制执行,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在评议过程中,我撰写评论《“下不为例”与“不可破例”》。与他人合写的《为了古城的明天》,刊登在《中国人大》。
第一次开展“统一见面日”活动
2024年11月8日,围绕“为企业服务、为发展赋能——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扬州人大开展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活动,这也是活动连续实施的第20个年头。这一活动已成为扬州人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市委部署安排的重要载体,成为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个“知名品牌”,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自觉行动,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2005年,《人民与权利》刊发《我来向选民报到》。
这让我记起2005年那个春天,扬州市人大在全省率先建立人大代表定期联系选民制度,确定5月8日为市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统一见面日”( 2011年调整到11月8日)。371名市人大代表参加,联系选民1164人,提出建议1137条。“见面比促销还火爆”的场景,在我主笔的通讯《我来向选民报到》中再次呈现。
“统一见面日”活动的持续开展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进行了报道,江苏省委办公厅《快报》专题介绍了扬州市的做法,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制度很好,建议加以推广”的批示。后来,我又写下《脚站在选民中间》《架桥铺路进民心》《知名度、知民度和民知度》等消息评论。2006年,《我来向选民报到》这篇通讯获评第十六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三等奖。
第一次作决议保护永久性绿地
2007年9月29日上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宣布:关于建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的决议,全票通过……蜀冈西峰生态公园、古运河风光带等108.58万平方米的10块绿地,依法列为第一批保护对象。
当天虽是周六,但因“十一”假期调休,正常上班。下午我写下《扬州人大决议开创以法护绿先河》这篇消息。之后,我又写了《扬州人大依法护绿又续新篇章》《依法护绿为古城》在《新华日报》等媒体刊出。其他同志陆续写了《撑起依法护绿的大伞》《还绿于民 人大发力》《持续跟踪监督 依法还绿于民》在中国人大网、《人民与权力》刊发。
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建立18年以来,扬州人大六次作出决议,确定41块343.69万平方米保护绿地,谱写了人大接力监督依法护绿的精彩华章。 我相信,扬州人大履职尽责写续篇,护绿永远在路上!
第一次全城直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
2008年3月27日上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市政府古城保护和建设情况专项工作报告,并向全城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古城所在的广陵、维扬35个街道、社区的人大代表和居民集中收看会议实况。同时,110条意见没有任何修饰改动,乘着调查报告“直通车”,直达会议现场。
2008年4月15日,《新华日报》头版刊发《扬州全城直播人大常委会》。
在综合会议审议、民意调查、网络舆情共同构成的参政议政“立体声”基础上,我归纳整理出审议意见书,并写了一篇消息。2008年4月15日,这篇消息,在《新华日报》头版刊出。
第一次上《新闻联播》
2009年7月,我参与接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副局长率队的采访组一行,在高温酷暑下,全程陪同央视两名记者采访。十多年后再回想,那一场“高温下的长跑”仍像一条滚烫的印记,烙在记忆深处:摄像机的金属外壳晒得发烫,汗水顺着下巴滴进鞋里,却没人喊停——因为我们都知道,镜头里记录的不仅是扬州的代表联络站,更是中国基层民主的呼吸。采访结束时,两位央视记者冲我竖起大拇指:“这一趟,值!”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所谓成就感,原来就是把自己融进时代的胶片里,哪怕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也足以证明——我曾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出过一丝微光。
2009年9月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新闻《经典中国·辉煌60年——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以扬州近年来密切代表与选民联系,搭建民意沟通平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例进行报道。2009年8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栏目、《法制日报》刊登通讯《三大渠道搭建民意沟通平台》,分别报道扬州市人大创新民意收集整合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探索创新。当晚,我写下消息《扬州人大上了新闻联播》。
第一次就议案建议办理询问市长
2011年7月13日下午,人民大厦九楼会议室内,扬州市长、副市长6人组与11名市人大代表相对而坐,面对面询问、实打实答复议案建议办理情况。18个市政府部门的负责人、8位市民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全体同志围坐旁听。电子屏幕上“向代表报告,请代表询问,让人民满意”的字幕格外醒目。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市人大代表毛奇就《关于改善市区水系,全面启动活水工程的议案》办理工作进行询问。他坦言,自己到人大工作17年来,市长、副市长集体与代表面对面交流,从未有过。
下午3点开始的询问活动,一直持续到6点半。尽管询问的时间有些长、火力有些“猛”,但是谢正义市长和其他几位副市长却感受到了人大代表对扬州这座城市的关心热爱,对履职的执着认真,对政府工作的鼓励鞭策。谢市长说:“这一次是实打实的面对面,有的代表是高兴的满意的,我知道毛奇代表不高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大代表,你明年、后年还会提这个问题——这种实打实的对话将会促进我们的工作,我代表政府感谢你们。”
活动结束后,我写了侧记《一次民主问政的新尝试》和《人大代表询问应成常态》 的评论,与他人合写的通讯《代表问政奏响民主强音》刊载于《中国人大》。
第一次接待全国人大调研组
2018年11月30日晚,我在外出差,还未走出机场,突然接到通知,要求明天上午到人大常委会机关商量全国人大调研组来扬相关事宜。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六,我匆匆赶到人民大厦,接受两项牵头任务:办公室综合处起草汇报材料和PPT,研究室承担反映人大特色工作展板制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这绝不是套话。大家觉得接受这样的重大任务,十分光荣,倍感信任,一同加班加点,群策群力,协调协作,用心用情,不厌其烦,毫无怨言。
2018年12月12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一行来到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了解基层立法联系点情况,看望人大代表。随后,全国人大调研组一行来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行经三楼会议室过道时,主持人大常委会日常工作的孔令俊同志(兼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向王晨副委员长介绍了展板内容。在主任会议室,王晨副委员长听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大工作、地方立法工作情况汇报。他指出,《扬州市公园条例》等法规,地方特色突出,关注民生和历史文化保护,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要继续适应地方治理需要,积极有序推进立法工作。
之后,《新华日报》等媒体刊发《王晨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贡献》消息。2019年1月10日召开的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201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来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和基层立法联系点调研指导,充分肯定我市地方立法工作,并对做好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提出要求……这在我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以来是第一次,必将鼓舞和鞭策我市人大工作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面。
2023年3月3日,《扬州日报》刊发《人大履职故事上头版的密码》。
我所经历的这些,只是扬州人大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几个小片段,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中的几朵小浪花。可正是这无数朵悄无声息的浪花,汇聚成民主法治的滚滚春潮,托举起这座千年古城崭新的天际线。我愿做一枚静默的铺路石,让民主之光在扬州的晨曦里愈发澄澈;我愿为一株低垂的稻穗,把法治的丰稔与甘甜,悄悄留给下一个丰收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