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工作>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推动代表“金点子”转化为改善民生的“金钥匙”—— 三组数字解码建议落地的高原实践

作者:张晋鑫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2

在广袤壮丽的川西高原,面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发展基础薄弱等多重挑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为重要抓手,创新探索出“135”代表接待日机制、“5+N”建议办理机制、“22333”工作格局三组“数字密码”,构建起一条从“民意收集—办理提质—成效转化”的全链条闭环体系。这套体系,如同穿行于雪山草甸间的“连心桥”与“快车道”,推动人大代表的“金点子”精准转化为改善民生的“金钥匙”,在雪域高原演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135”织就高原民意收集网将
       “帐篷里的诉求”变为“代表金点子”

甘孜州面积达15.3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人口密度极低,群众居住分散。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在此面临巨大挑战。如何让散落在雪山草原、河谷村落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州人大常委会立足实际,于2025年5月在全州18个县市全面铺开“135”代表接待日机制——坚持乡镇人大“一个主导”,坚持定时间(每月的第三个星期五)、定地点(人大代表家站)、定人员(代表信息公开上墙)“三定原则”,开展一次接待、倾听一次民声、收集一批建议、解决一批问题、接受一次监督“五项活动”,推动各级人大代表与各族人民群众“零距离”交心、“常态化”互动。

在石渠县洛须镇,代表们曾在零下15℃的帐篷里记录牧户对冬季草料储备的担忧;在甘孜县生康乡,人大代表蹲在青稞田埂上听取村民对旅游合作社的建议;在色达县寺庙周边,代表和僧人一起探讨寺院基础设施改善的细节……这种带着“高原温度”的接访,让“坐在办公室想不到的问题”浮出水面。

这一机制在欠发达县域更显治理效能。在海拔最高的石渠县,该机制催生了“魏燕建议”的实践样本。作为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中基础最薄弱的地区,石渠县面临GDP与省定目标差距显著、经济结构单一等难题。甘孜州人大代表魏燕通过常态化接访,结合基层实践提出“构建产业园区差异化政策体系、推行分类扶持与考核机制、适度降低县级项目资金配套比例”等建议,有效破解发展难题。这份镌刻在雪域高原的“破局之道”,源于代表深耕基层的履职担当,更得益于“135”代表接待日机制提供的坚实平台。魏燕提出的建议引起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相关措施被纳入甘孜州助力欠发达县域高质量发展政策工具箱。在代表建议的推动下,如今,石渠县首个高原牦牛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一批风电、光伏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州级财政配套比例得到优化调整。这组“金点子”,正为石渠在2027年实现发展能级跃升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以来,全州各级人大代表通过接待日活动,共收集到群众反映的各类意见诉求46条。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声音,经过联络站初步梳理、乡镇人大主席团汇总提炼、县人大常委会审核把关,最终形成10件具有普遍性、可行性、高质量的代表建议,通过法定程序交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尤为可喜的是,其中聚焦农牧民最急难愁盼的农牧区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偏远乡村道路硬化“最后一公里”、高海拔地区移动通信覆盖等5件代表建议,已分别被州政府、县政府纳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投入专项资金强力推进。

“在甘孜,‘135’不仅是代表联系群众、收集民意的机制,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甘孜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蒲永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机制内涵,拓展覆盖面和参与度,让代表接待日真正成为政府倾听民声的‘直通车’、疏导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凝聚发展共识的‘连心桥’,为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不断注入代表智慧和力量。”

“5+N”锻造建议办理提质链
        将“各自为政”变为“联动发力”

代表建议提得好是基础,办得实才是关键。长期以来,“重答复、轻落实”“文来文往”“办成率不高”等问题是困扰建议办理工作的痛点难点。甘孜州人大常委会直面问题,紧扣“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要求,从“严把关、明责任、畅沟通、提质量、明奖惩”5大核心维度破题,叠加“三维测评”“一把手述职”等多项创新举措,构建起“5+N”代表建议办理全链条提质增效机制。2025年5月,甘孜州人大常委会与州政府联合印发专项通知,首次将“代表建议办成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纳入量化考核,明确“建议提出前需实地调研、交办后3日内确定主办单位、督办中每月通报进度、评议时邀请群众代表参与”等刚性条款,让“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在康定市炉城街道,800户居民见证了这一机制的“幸福魔力”。此前,这里的12个老旧小区因建成年代久远,普遍存在下水堵塞、路面坑洼、无电梯等问题,州人大代表连续多年提交改造建议。州人大常委会依托“5+N”机制,牵头成立督办组,推动住建、财政、民政等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凝聚合力落实代表建议。住建部门负责制定改造方案,财政部门整合1200万元专项资金,民政部门同步推进适老化改造,形成“部门联动攻坚+资金整合发力”的协同模式。如今,管网更新让下水道不再“肠梗阻”,道路硬化让居民在雨天不再“踩泥坑”,加装的电梯让老人不再“艰难爬楼梯”,就连闲置空地也被改造成含健身器材的休闲广场。“过去推窗见杂物,现在推窗见绿植;过去下楼喘半天,现在电梯直达家。”康定居民卓玛说,“这些变化都是代表建议实打实落地的结果。”

机制的生命力在于实效。通过“三维测评”体系(从提建议代表、主办单位、群众代表中各选10%开展综合考评),甘孜州对建议办理工作进行“全周期管理”:对办理不力的单位,不仅扣分通报,还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州人大常委会述职说明;对办理成效显著的,在年度表彰中优先推荐。在这一倒逼机制下,2025年代表建议“A类答复”(已解决或采纳)占比达66%,较三年前提升近8个百分点。而78%的建议转化率,更让“金点子”遍地开花:在海拔4千米的理塘县牧区,在代表建议的推动下,“流动医疗站”每月巡诊20个村寨,配备藏汉双语医生和便携式检查设备,已为3000余名牧民提供诊疗服务;在丹巴县,“乡村物流站点全覆盖”的代表建议推动15个乡镇物流点建成,大大缩短了藏家苹果、花椒等特产出山销售时间。

“从‘文来文往’到‘人来人往’,从‘答复过关’到‘成果过硬’,我们要的就是这份实实在在的改变。”甘孜州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说,下一步将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测评体系的重要指标,让建议办理始终围着群众需求转。

“22333”构建系统化务实举措
         将“纸上建议”变为“幸福实景”

“办好代表建议,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应尽义务。”2025年6月25日,甘孜州州长冯发贵在全州政府系统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办好建议的重大意义,严谨细致办好建议,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为此,州政府将代表建议办理列为年度重点工作,高位推动、全力落实,创新构建“22333”工作格局,即每年召开两次常务会议专题听取办理汇报,压实主体责任与为民责任“两大责任”,健全一把手领办、协作配合、督促问效“三大机制”,落实办前沟通、办中协商、办后回访“三见面”制度,提升办理进度、成果转化、沟通服务“三大质效”,形成“政策制定、项目落地、成效反馈”的完整链条,以系统化务实举措让建议从“纸面”稳稳落到“地面”。

折多河的“蝶变”是最好的例证。作为康定城区的“城市动脉”,近年受汛期洪水冲刷影响,折多河河道淤积问题日益严峻。2024年监测显示最大淤积厚度达1.2米,直接威胁沿岸3万多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解决这一民生痛点,2024年7月,甘孜州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行“局长·代表面对面”督办机制,并邀请建议提出代表参与“徒步调研+方案比选”现场办公,沿河道开展全程勘察论证,精准制定整治方案。在代表积极建言和相关部门全力落实下,目前已完成2.5千米河道清淤疏浚及生态护岸建设,同步配套河岸绿植景观带,既消除了汛期行洪隐患,又打造出市民休闲新空间,将代表建议转化为“水清、岸绿、景美”的民生幸福实景。“局长·代表面对面”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成效显著,部门“一把手”与人大代表面商率提升至50%,成功破解跨部门协作难题40余件,形成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高效治理模式。

从“135”机制织就覆盖雪山草原的“民意收集网”,到“5+N”机制锻造确保建议“落地生根”的“办理提质链”,再到“22333”格局构建推动民意“开花结果”的“系统化务实举措”,甘孜州用这三组精炼的数字,精准破解高原发展瓶颈、解锁民生幸福密码,串联起一条清晰而坚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高原路径”。

如今在甘孜,人大代表提建议不是单向的履职行为,而是开启了民声民意汇入治理主渠道的闸门;政府相关部门办理代表建议也早已超越了程式化的“文来文往”,成为一场场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惠及百姓的生动实践。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仅做到了“声声有回应”,更实现了“件件有实效”,一大批凝结着代表智慧与群众期盼的“金点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红利和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