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工作>

贵州省荔波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环江县人大常委会探索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促进三地代表—— 凝聚“联”动力 共绘边界地区发展“同心圆”

作者:蒙莎莎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2

引言

贵州省荔波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环江县山水相连、习俗相似、交往频繁,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区域协同发展基础深厚,长期以来形成了经济上交流合作、生活上友好互助的关系。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2023年以来,荔波县人大常委会分别与南丹、环江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3个黔桂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即“荔波瑶山—南丹里湖、荔波黎明关—环江川山、荔波佳荣—环江驯乐”3 个联络站)。

近年来,三地跨省人大代表联络站明确每年围绕旅游资源开发、民族文化交流、基层联防治理、发展经验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确定活动主题。目前,荔波县黔桂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进站代表有全国、省(区)、州(市)、县、乡五级代表88人。经过两年多联建工作探索,荔波人大与南丹、环江人大初步形成了搭建联动平台、开展联动服务、推行联动督办、强化联动交流的“四联”工作机制,为两地融合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一座桥”的搭建:旅游添动力

南丹县蛮降农耕旅游景区距离荔波县小七孔景区西大门仅1.6千米,是黔桂两省在“十四五”期间规划重点共建的跨省文旅项目。

景区内的高空玻璃桥分别连接两座山峰,一座位于南丹县芒场镇蛮降村,另一座位于荔波县小七孔镇绿林村。一桥接两地,共吃旅游饭,被桂黔两地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融合发展桥”“边民连心桥”,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

绿林和蛮降两个村,以前通过一座古石桥沟通,它见证过去;如今,这座高空玻璃桥联通未来。

高空玻璃桥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两地人大代表的心血。

在整个建设高空玻璃桥过程中,南丹县蛮降村、荔波县绿林村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租地、矛盾化解等工作,有效推动项目建设落实落地。近年来,为优化旅游业态,景区规划种植近10公顷多彩油菜花,在租地过程中,部分涉及群众因价格等问题不同意租赁,得知这一情况后,两地人大代表联合行动,分别入组入户开展思想动员工作,从旅游前景、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宣传,最终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圆满完成租地工作。荔波县人大代表莫玉秋说:“打造百亩多彩油菜花,可以增强景区的观赏性。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我们作为人大代表理应发挥作用。今后,将一如既往关心关注景区发展,全力推动景区做大做强。”

小七孔镇人大代表、绿林村党支部副书记莫锐业说:“我们是交界村、兄弟村,平时往来密切。建设高空玻璃桥是两地群众的心愿,希望多一些好产业带动我们发展。”作为人大代表,在走访中积极听取企业心声,为了支持项目发展,他帮助申报项目,顺利解决景区游客安全用水、河道治理等问题。

2023年8月,随着贵南高铁的通车,黔桂跨省旅游更加方便与快捷,荔波、南丹两地旅游也迎来井喷式发展。莫锐业说:“走农耕旅游路线,共同吃上‘旅游饭’,我们充满了信心。”

“一条路”的贯通:民生添满意

随着荔波县佳荣镇人大代表、坤地村村委会副主任覃叔佳的脚步,沿着坤地村洞独组的硬化路一直盘山而上约1.2千米,来到坡顶一个拐角处,覃叔佳指着脚下的一条路缝说:“这条缝的那边就是广西,这边是贵州。”

这条路是前往广西环江县驯乐苗族乡镇北村的“民生路”,于2024年修通,是两地人民的期盼。

佳荣镇与驯乐苗族乡山水相连、情感相依、民族相融、文化相通。今年以来,为进一步促进两地区域协同发展,荔波县人大常委会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共同成立九万大山区域协同发展黔桂跨省联建代表联络站,主要覆盖两乡镇24个行政村(社区),共计4.3万余人。

坤地村、镇北村是广西、贵州交界村,两地人员相亲相近、往来密切。为打通两村的“连心路”,九万大山区域协同发展黔桂跨省联建代表联络站认真分析研判代表所提建议,组织进站代表走访两村群众,收集双方群众的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共同会商,将修通该条省际乡村“断头路”的代表建议分别列为佳荣镇、驯乐苗族乡两乡镇的重点督办建议,两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领办,两乡镇人大主席亲自跟踪督办落实。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代表联络站多次组织驻站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围绕这条“民生路”建设,协助做好土地协调、施工组织等工作,并派出代表定期监督项目施工单位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进度。针对部分群众提出的增加公路会车道数量等意见,驻站代表及时向项目实施单位反馈,最终,意见得到办理落实,促使该条省际乡村“断头路”又快又好地建成。

路通了,群众喜笑颜开。“修通前,群众要绕另一条20多千米的路才能到达镇北村。路通后,往来距离缩短到约4千米,群众很满意、很开心,纷纷表示,以后走亲戚就更方便了。”覃叔佳说。

“一块地”的连接:产业添活力

荔波瑶山瑶族乡与广西南丹里湖瑶族乡接壤,两乡瑶族同根同源。为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纽带作用,两地联合建设代表联络站。2023年8月,两地分别在瑶山瑶族乡瑶山村建立黔桂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拉片)、里湖瑶族乡仁广村建立桂黔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仁广)。

同是白裤瑶主要聚居地,两乡地域交错、民情相近、经济相融。联络站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健全定期联络、协商、通报工作机制,把联络站建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标识符”,书写跨省区域“同饮一江水、情谊一家亲、共创万家福”的崭新篇章。

在相互交织的边界关系中,人大代表“联调联解”“共办共督”“双促双好”。

广西最美军嫂苗家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算在里湖瑶族乡贵江村租赁6公顷土地发展种植地,却在与群众沟通租赁问题时遇到了障碍。公司负责人吴文艳说:“项目区内有1.3公顷土地是荔波瑶山瑶族乡瑶山村群众的土地,租金比里湖的要高,价格不同导致无法把土地顺利租下来。”于是,她到联络站找到里湖瑶族乡人大代表王明珍,把想法和请求向她进行反映。听取吴文艳的诉求后,王明珍邀请瑶山瑶族乡人大代表兰友农一起到现场进行协调。经过几次耐心做群众工作之后,瑶山村群众同意和贵江村一样的价格把地租给公司经营。如今,蔬菜基地正常运转,带动就业200余人,双方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农业机械入股获股金、在大棚务工就业获薪金,另外,村集体经济入股获分红。“菜篮子”鼓足了“钱袋子”。

“一主题”的串联:生态添美丽

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与广西环江县川山镇山水相依、地域交错,川山镇是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黎明关乡是茂兰国家级保护区核心腹地,两个保护区均为喀斯特地貌,有连片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共同构成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连片面积最大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约3.2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喀斯特原始森林及珍稀动植物,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更好促进两地生态保护?两地人大探索创建黔桂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2023年11月,桂黔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环江喀斯特)在环江县川山镇揭牌,两地共同签订桂黔人大跨省联建战略合作协议书、桂黔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环江· 荔波喀斯特)联建协议书。2024年7月,黔桂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荔波喀斯特)、荔波县生态文明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在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揭牌。

联络站成立后,双方以联络站为平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联合组织进站各级人大代表与茂兰保护区管理局、木论保护区管理中心和双边乡镇政府、村支“两委”一道,通过进村入户开展防火宣传、定期巡山巡林、值班守护等方式,防牢火灾、守护生态。多年来,保护区内未发生过任何重大山林火灾和毁林案件,当地群众爱护生态、保护生态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和自觉行动。

“荔波与环江通过茂兰、木论保护区一直持续开展跨省(区)联防联建工作,强化多边联合协作。两地联建代表联络站平台后,在人大代表的助力下,双方协同开展多次联合巡护和宣传活动,实现了两地及两个保护区零重大火灾事故,有效遏制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发生,保障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荔波县人大代表、茂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登利说。

“要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深挖边界资源,有效收集边界地区民心民智民盼,以人大代表的力量进一步推动边界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共同促进两地人大工作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升,为两地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荔波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宗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