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

赓续“世遗文脉” 护航“海丝名城” 泉州十年来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

作者:朱宁宁 编辑:林娜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3

2015年,福建省泉州市获批地方立法权,开启了用法治赓续历史文脉、护航城市发展的新纪元。

十年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赓续“世遗文脉”、护航“海丝名城”,在历史文化保护、生态治理、城市管理等领域,以“匠心”铸就一批回应时代呼声、立足地方特色、饱含民生温度的地方性法规。

十年来,泉州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4部、修改2部,着力构建与泉州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法规体系,在推动改革发展、加快治理能力提升、守护城市的“根”与“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中心大局

在泉州立法十年历程中,服务中心大局是泉州立法的鲜明导向。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主导作用,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聚焦“大拼经济、大抓发展”工作主线,找准立法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从法规制度上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地方立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作为世界遗产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产业土壤肥沃。2022年8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支持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意见》明确提出,泉州要“壮大文旅经济”。推动文旅经济发展成为泉州的立法重点。泉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探索促进型立法,在全国率先推出聚焦文化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从统筹规划、融合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为发展文旅产业注入法治动能。如今,泉州年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200亿元,成为全国热门旅游城市,立法的“催化效应”清晰可见。

深耕地方特色

回顾这十年,泉州地方立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不断创新,以法治力量推动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治理升级。

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获批地方立法权伊始,泉州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法就是《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2021年7月申遗成功后,泉州遵循世界遗产公约要求,接连出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守护中山路骑楼风情,出台《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着眼华侨历史遗存,制定《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泉州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让千年文脉在法治框架下永续传承。

生态立法是泉州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盾牌”。针对晋江、洛阳江两条“母亲河”,制定《泉州市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划出生态红线,明确“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制定《泉州市砂石资源管理规定》,通过规范开采、生态修复等刚性条款,实现“矿山复绿与发展升级”双赢。

泉州还与兄弟城市协同推进闽江、九龙江流域立法,构建起“共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的流域治理新格局,用法治守护生态底色。

在城市治理方面,立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泉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将“门前三包”升级为卫生责任区制度,以疏堵结合实现精细化管理;《泉州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通过规划建设、秩序规范等举措,推动新增停车位1.36万个,有效缓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这些地方性法规用法治手段破解城市治理痛点,让群众感受到立法的民生温度。

创新机制方法

十年来,泉州不断完善立法机制,从民主参与到法规实施,构建起全链条高质量立法体系,让“良法”真正转化为“善治”。

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生根,开门立法的广度与深度让每部法规都饱含群众智慧。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扎根社区、企业,35名立法顾问、咨询专家提供专业支撑,形成“一牌匾亮身份、一场所聚民意、一台账留痕迹”的工作模式,让民意在立法土壤中扎根生长。在《泉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立法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征集意见1000多条;在《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中,平衡原住民“留根”期盼与文旅发展需求,让法规成为“民意公约数”。

立法质量与效率同步提升。泉州制定11项立法工作制度,建立全过程质量评审机制,既推出结构完整的条例,又探索“小切口”“小快灵”立法。针对重点立法项目组建立法专班,由人大常委会和政府领导共同牵头,提前介入、全程统筹,破解部门壁垒。这种协同作战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进度,实现“急用先行”。

法规实施机制确保“落地有声”。泉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动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工作的决定》,建立“三入”机制;创新“一年内调研、二年后执法检查、三年后评估”的闭环监督体系,并将法规执行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每部法规通过后,都联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普法,让法规走进群众生活。

十年立法路,泉州以法治之笔描摹城市发展轨迹,以特色立法守护历史文脉,以生态立法擦亮绿色底色,以民本立法提升治理效能。法治,成为“海丝名城”最鲜明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