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要把握八个导向
作者:黄新国 编辑:白丹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发布时间:2025-09-03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推动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八个导向,更好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贡献人大力量。
把握政治导向,坚定人大工作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确保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地方人大要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主动融入党委的决策部署,做到党委的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人大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确保人大与党委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要紧扣发展大局,围绕中心工作,统筹安排人大各项工作,通过依法履行职责,保证党委部署要求得到执行落实。
把握民意导向,坚守人大工作立场。人大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对人大工作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回应民意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人大要积极把群众对经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转化为人大工作的主要方向,努力在每一项立法、每一次监督、每一个决定上做到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要进一步深化“两个联系”,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用心用情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把握法治导向,遵循人大工作原则。人大工作具有鲜明的法律性、程序性、原则性,其重要特点就是程序严谨、操作规范、言必称法、行必依法,无论是立法、监督、选举任免、决定重大事项还是做好代表工作等,都必须依照法定要求和规范程序进行。要坚持工作之前先学法、讨论问题不离法、作出决议决定符合法、工作指导依据法,善于运用法治手段推进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顺利执行,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让“一府一委两院”权力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把握创新导向,焕发人大工作生机。与时俱进是人大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地方人大要坚持守正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一线”思维和主动创新意识,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原则和精神的前提下,突出工作理念、方式方法、活动载体的创新,使人大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生机与活力。要继续在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开展工作方法和具体方式的创新,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为议题选择和计划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把握问题导向,提升人大工作水平。只有精准识别问题、深挖问题根源,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和政策落地见效。地方人大要转变作风,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既到相关单位部门听汇报、查资料、座谈讨论,又重视实地考察、同步暗访、随机抽查、网络调查等,真正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堵点查出来、把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弄清楚、把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问明白,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来衡量和检验人大工作的成效及水平。
把握求实导向,提高人大工作实效。追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是提升人大公信力、展现人大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人大要在工作谋划上求真务实,做到任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月月有安排,确保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全面落实到位。要在工作推进上狠抓落实,重视工作末端的跟踪问效,对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审议意见和代表议案建议的落实情况实行“回炉”再审,力促纸面文章转化为实际效果。
把握责任导向,打牢人大工作基础。地方人大的有效履职有赖于自身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要加强人大“四个机关”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地方组织法、监督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完善人大工作制度及议事规则,持续擦亮各类工作品牌,全面推进县乡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积极推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向镇(街道)延伸。要加强机关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基赋能。
把握联动导向,形成人大工作合力。人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加强纵向联动和横向联系,有助于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合力,放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整体功效。要主动接受上级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指导,精准加强对下级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指导,精心搞好上下级人大联动,在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等方面完善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实现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放大“1+1>2”的叠加效应。同时,要积极与有关单位部门做好横向联系,并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好的工作经验,不断优化工作模式,形成工作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