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大时评>

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效能的关键因素研究

作者:金 业 编辑:白丹 来源:人民代表报 发布时间:2025-09-03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形式,其效能提升不仅关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更是衡量民主政治实践成效的关键指标。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大常委会的基层单元建设中,可以看出影响基层单元效能提升的五大关键因素:功能定位与职责落实、数字化赋能与技术支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民意处理闭环机制以及制度保障与组织管理。这五大因素相互关联、彼此支撑,共同构成基层单元效能提升的系统性框架。

功能定位与职责落实:效能发挥的基础性前提

基层单元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行动方向和价值取向。基层单元须具备“联、商、督、促、智”五项功能,分别对应联系群众、民主协商、监督履职、促进治理和智能决策。这一功能体系的科学性在于其覆盖了民主政治的全链条环节,从民意表达到政策反馈,形成闭环。福全街道“代表相约七点半”模式通过“坐诊、巡诊、出诊”三诊合一机制,将“联”的功能具象化为高频次、多形式的群众接触,确保民意收集的广泛性。柯桥街道轻纺城联络站则聚焦“商”的功能,依托专业代表小组围绕产业问题开展协商,推动轻纺城转型升级,体现了功能定位与区域实际的精准匹配,说明功能定位需遵循“问题导向”和“需求适配”原则。若功能设计脱离实际(如农村地区过度强调“智”而忽视“联”),则易导致形式主义。因此,职责落实必须结合地方特色,如福全街道针对企业职工设置“流动驿站”,正是对“促”功能的创新性落实。

数字化赋能与技术支撑:效能提升的现代化引擎

数字化改革是基层单元突破传统治理瓶颈的核心手段。柯桥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代表码”“联络站码”等技术工具构建全天候民意收集网络,并依托大数据分析提升决策科学性。华舍街道“代表问诊议事”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月月设专题、季季见效果”,将民意数据分类归集,为专题协商提供精准依据。基层单元绩效评价体系中要求的“基层单元应用系统与基层治理‘四平台’贯通”,在柯桥街道实践中表现为“24小时网上接待”,显著提升了民意处理的时效性。这说明数字化赋能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治理”。技术工具不仅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需通过智能分析将碎片化民意转化为系统性决策依据。但基层实践中,特别要警惕“技术至上”陷阱,避免挤压民主价值。

多元主体协同共治:高效运行的社会化路径

基层单元的效能提升依赖于多元主体的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生命力在于民意能否转化为实际成果。柯桥区人大常委会鼓励“代表+网格员/乡贤/企小二”等团队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共治格局。福全街道“代表+”团队整合网格员、乡贤、企业资源,在宅基地改革中发挥乡贤的智力与财力优势,体现了多元共治的乘数效应。轻纺城联络站的专业代表小组则通过行业内部视角,精准对接商户需求,体现了主体专业性的重要性。协同共治通过多元主体间的资源互补与责任共担,可以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但在实践中,需明确各主体权责边界,避免角色冲突,如代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民意处理闭环机制:解决问题的实效性保障

民主政治的生命力在于民意能否转化为实际成果。柯桥区人大常委会建立“征集—交办—督办—反馈”全闭环机制,并通过“三事通办”(即转即办、限时办、立项办)分类处理问题。闭环机制需符合“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管理逻辑,其中反馈环节的透明度是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关键变量,让信息公开化程度更高。华舍街道的“季季对账销账”制度通过季度复盘确保问题解决不搁置,其刚性监督机制上墙公示增强了公信力,福全街道的“三化并行”监督(集体化、包干化、专业化)则通过差异化督办提升复杂问题的解决率。

制度保障与组织管理:基层单元运行的可持续性根基

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基层单元长效运行的基石。柯桥区人大常委会的实践案例从站点设置、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系统化制度框架。绩效评价指引通过量化指标(如代表进站率、扫码率)推动责任落实,与福全街道的“代表履职登记”形成呼应。华舍街道的“一月一主题”机制则体现了制度对活动频次与质量的刚性约束。这说明制度设计需兼顾“刚性”与“弹性”:刚性体现为明确的考核标准,如每年规定4次协商活动,弹性则需为基层创新留出空间,如“流动驿站”的灵活设置、特色产业链代表联络站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