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履职>

戏里戏外皆为民 传承路上守初心 ——全国人大代表靳灵展以文艺续写申纪兰的为民故事

作者:高乐 编辑:崔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5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句朴实而庄重的承诺,贯穿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66年的履职之路,也在全国人大代表、评剧演员靳灵展的艺术生涯里激荡回响。

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从戏曲舞台到微电影荧幕,靳灵展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申纪兰精神薪火相传。她创作的评剧微电影《人民代表申纪兰》,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一曲献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深情赞歌,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这部作品中,她以评剧的唱腔演绎申纪兰的故事,以微电影的镜头记录人大代表的情怀。她说:“申纪兰的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传承。”而她自己,正是这种传承的生动实践者。

一瓣心香 敬十三届无私守望

“申纪兰是人大代表永远的标杆。”

初见靳灵展,便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对申纪兰的崇敬之情。这份情感不仅源于对榜样的仰望,更源于一段珍贵的亲身交集——她至今清晰记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代会期间,自己与申纪兰代表的那次合影。当时会场内与申纪兰合影的人大代表络绎不绝,她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上前,不仅如愿留下了这张被悉心珍藏在手机里的照片,更抓住难得的机会向申纪兰请教履职心得。“当代表就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 申纪兰这句朴实有力的叮嘱,如同烙印般刻在她的心底,成为她多年来履职路上不曾褪色的精神坐标。

1954年9月,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申纪兰倡导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一历史性时刻深深打动了靳灵展:“申纪兰不仅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更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她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每一位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创作一部关于申纪兰的作品,是靳灵展多年的心愿。2023年4月,她正式接到创作申纪兰模范先进事迹作品的任务,便决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评剧微电影形式将这位榜样的精神搬上银幕。为此,她精心筹备近4个月,评剧微电影《人民代表申纪兰》于当年8月在全国人大代表学习平台首次播出,随后又登陆“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等重要阵地。这部作品聚焦申纪兰作为新中国唯一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历程,生动展现申纪兰依法建言、推动地区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担当作为,将申纪兰朴实无华、心系群众的奉献精神娓娓道来。影片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在代表群体中掀起学习热潮。

2025年是申纪兰逝世五周年,回忆起申纪兰的点点滴滴,靳灵展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不仅想把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光辉事迹搬上舞台,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梦想,希望把申纪兰写进课本,通过一本书、一篇课文,给孩子们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大家像学习雷锋一样学习申纪兰,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为人民奋斗。”

三重关卡 唱一曲滚烫传承

“把申纪兰的精神唱进戏里,再难也得成。”

把评剧与微电影结合,对传统戏曲出身的靳灵展而言,无疑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西沟村的方言土语要化作戏文唱腔里的曲调,清亮的嗓音要唱出九旬老人的沧桑,口袋里的积蓄要撑起一部致敬英雄的片子——这三道关,哪道都不好过。

最难的是语言关。申纪兰的话语“男女都一样”,带着太行山的粗粝,可评剧要唱“与男人同工同酬热情高涨”得有绕梁的婉转。“这需要深入理解申纪兰的生活和语言习惯,还要考虑到评剧唱词的韵律和节奏。” 靳灵展说道。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她多次深入了解西沟村的方言土语,反复琢磨每一个词汇,力求将最真实、最生动的语言转化为优美的唱词。

年龄的鸿沟更像座大山。为了精准捕捉申纪兰晚年的神态,靳灵展收集了申纪兰参加历届人代会的所有影像资料,在家搭起一面“时光墙”,每天对着镜子反复揣摩。“从步态到眼神,从手势到语气,每个细节都要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打磨。”记得在一个雨夜,靳灵展为完成微电影的工作忙到凌晨。“当时暴雨如注,积水没过膝盖,我却浑然不觉。是申纪兰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有了勇气,我把裤腿一挽一鼓作气就冲进雨里赶回了家。” 靳灵展笑着回忆道,“那一刻,我仿佛真的触摸到了申纪兰代表那种忘我的精神境界。”

在创作过程中,经济障碍是绕不开的现实难题。多年来,靳灵展始终坚守公益初心,无论是下乡演出、戏曲传承还是影视创作,她都将艺术回馈于民视为最大的收获。拍摄《人民代表申纪兰》时,服装道具、场地租赁、拍摄团队等都需要资金支持,这让本就不宽裕的她犯了难。幸运的是,她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94岁高龄的母亲不仅拿出自己的积蓄,更常常叮嘱她:“祖国培养了你,你要报效祖国。只要是为人民做事,家里就全力支持!”“母亲这么多年来一直这样鼓励着我,是我最坚强的后盾。”靳灵展感激地说。

四十年路 把戏台搭在群众心坎上

“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人民,来自脚下这片热土。”

从第十一届到第十四届,靳灵展的代表证换了四次,下乡演出的路也走了四十多年。每年坚持下乡演出100多场戏,她的行李箱里总装着这两样东西:唱戏的戏服和记满民情的笔记本。对靳灵展来说,戏台从来不只是三尺红毡,那是她的“民情联络站”,是履职的“移动办公室”。戏文里唱的“清官断案”,散场后就有老乡拉着她倾诉邻里纠纷;台上演的“修路引水”,后台就有村“两委”干部跟她讨发展主意。四十多年来,她唱过评剧的婉转,也记下了千万句带着泥土的诉求,那些在戏里戏外流淌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唱腔,而是她和百姓之间,用四十多年光阴织就的连心线。

在拍摄《人民代表申纪兰》时,靳灵展从基层群众的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她深知基层群众的需求和喜好,在台词设计上,尽量采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在场景设计方面,她参考了很多基层的实际场景,力求真实地展现申纪兰代表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申纪兰代表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她的事迹就发生在基层群众中间,我通过长期的下乡演出,对基层群众的生活有很深的了解,这也帮助我更好地塑造申纪兰这个角色,让微电影更具感染力。”靳灵展说道。

这些年跑基层,靳灵展最清楚老百姓关切的变化,从前问“啥时候能吃饱”,现在问“咋能让生活更有滋味儿”;过去盼“孩子能上学”,如今盼“能上好学校”。对于文艺作品如何回应这些需求,靳灵展认为,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反映群众关切的作品。她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说:“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能脱离现实,要能够引起群众共鸣,让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比如我创作的微电影《燕赵山海情》,就是以‘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为主题,通过多种表演形式,呼吁大家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 为民履职谱新篇

“变的是时代坐标,不变的是为民初心。”

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艺工作者代表,靳灵展深感责任重大。她不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希望,更将其作为自己履职尽责的行动指南。

今年6月底,在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时,靳灵展针对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二审稿积极提出修改建议,希望通过文艺作品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在长期的下乡演出和调研中,她敏锐地发现地方剧团正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戏剧人才流失严重,部分优秀剧种濒临失传。为此,她提出《关于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呼吁培养一批过硬的专业艺术人才,鼓励文艺团体开拓市场,促进文化艺术向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她特别强调要引导地方剧团进社区、进农村,让群众在看戏中感受文化温度。

靳灵展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她渴望搭建更多的平台,将申纪兰精神传播得更远更广。在她的日记本里,工整地写着这样一句话:“要像路遥一样,在平凡的世界里做出不平凡的事迹;要像土一样奉献,像牛一样劳作,像山花一样扎根。”

从申纪兰到靳灵展,从第一届到第十四届,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通过《人民代表申纪兰》这部作品,靳灵展不仅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更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接力。正如她所说:“人大代表之间的这种精神传承,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在新时代新征程,靳灵展将继续用行动诠释承诺:“只要人民需要,我的戏就一直唱,履职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