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市人大>

舟山:“人大+检察”合力守护深蓝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浙江人大 发布时间:2025-09-08

潮涌东海,碧波万顷;千岛大地,明珠璀璨。

浙江舟山,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1390个大小岛屿,约280公里的深海岸线,守护深蓝,任重道远。

近年来,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监督海洋检察小切口,推进海洋治理大作为”理念,着力构建“人大监督+检察监督”的协同机制,助推打造具有舟山辩识度的“海上枫桥”特色品牌,为全国海洋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舟山经验。

以人大决定引领检察创新制度化

2017年,舟山首次提出海洋检察概念。近年来,立足海岛地域特色,能动探索海洋检察工作规律,舟山海洋检察工作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但是在海洋检察工作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市人大监察司法委负责人表示,针对海洋治理领域广、法规分散、检察监督海域延伸支撑不足等难题,需要精准施策,通过制度供给引领检察创新。

2022年6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首个海洋检察决定——《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海洋检察工作的决定》,对海洋检察工作格局、工作内容、部门配合、人大监督等方面作出规定。在此基础上,2024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的决定》,明确构建安全稳定的海洋海岛治理新格局。

市检察院第一时间跟进,制定配套制度规范,将人大决定转化为具体行动,全面构建海洋法治体系,形成了可复制的“舟山样板”。

有效融合人大与检察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2022年6月8日,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在舟山群岛嵊泗列岛最东端的嵊山岛上,嵊泗县检察院驻马鞍列岛综合行政执法队检察官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办公室将以马鞍列岛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重点,全面加强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的联动联治,推动检察履职更实融入海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

这是人大监督推动检察机关全面强化涉海检察职能与综合行政执法的协作配合,切实提升治理效能的一个实践案例。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检察院共同聚焦海上“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海洋行政执法受理难、预防难、执法难、监督难问题,紧盯海洋行政检察、海商事检察、海洋公益诉讼检察等持续开展监督,通过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平台作用,推动建立涉海部门共同治理海洋的闭环工作机制。

打通民意与法治监督双向通道

“普陀山百余株古树由于人为因素加上自然灾害,生长岌岌可危,希望有关部门关注。”2022年初,普陀区人大收到较多关于保护古树名木的建议。区人大通过“数检督”平台的“代表信箱”将此建议传送至区人民检察院,要求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进行保护。4月,区检察院就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存在对古树名木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情形,向普陀山公用事业管理中心制发了检察建议书,督促落实普陀山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职责,切实保护好重要的国家财产和自然资源。

为充分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市人大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在全市推广应用“数检督”系统,将海洋检察监督内容全面纳入,实现民意表达与法治监督的深度融合。自“数检督”系统运行以来,共收到代表提出的海洋检察线索400多条。

同时,将海洋检察监督工作深度融入人大代表联络站和海上融治理中心,靠前收集民情民意。如,代表提出加强船(渔)用废旧电池等垃圾回收监督线索,推动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书,促使相关部门启动渔用废旧电池回收项目,每年将减少100余万节废旧电池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