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名 永驻冰城
作者:尹 栋 编辑:林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8
九月,夏暮秋初,这是一半夏花绚烂热烈,一半秋风清爽沁凉的季节。
九月的风裹着松花江的水汽,轻抚过哈尔滨的街巷,将中央大街的面包石打磨得发亮。这座英雄之城,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光里,愈显厚重与温暖。
1931年9月18日的秋夜,枪声撕裂了东北的寂静,白山黑水抗战的火种最先在这里点燃。哈尔滨,从此成为烽火前线。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他们的热血浸染黑土,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传奇。岁月流转,英雄的精神仍在这片土地上流淌,如江风般凛冽,又如街石般坚韧。
哈尔滨的街巷与公园里,英雄的气息从未消散。尚志大街、靖宇街、一曼街、兆麟街,四条街道如血脉般流淌着抗联英烈的名字;尚志公园、靖宇公园、一曼公园、兆麟公园,四座公园静默诉说着不朽的精神。它们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城市最炽热的记忆。一条街巷是一部红色历史,一个名字便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哈尔滨的尚志大街,1480米的青石板路,自1900年起便以“新城大街”之名见证古往今来。1946年的春风里,它被赋予新名——尚志大街,以纪念铁骨铮铮的英雄赵尚志。他曾写下壮烈诗篇:“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短暂一生,如流星划破夜空,“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连敌寇亦为之胆寒。
如今,车流如织,霓虹映天,赵尚志的名字却如街角的灯塔,照亮过战火纷飞的岁月,也温暖着和平年代的晨昏。每一块石砖,都刻着不朽的英魂。
靖宇街的老药铺飘出当归的醇香,穿蓝布衫的掌柜正用铜杵碾着药材,碾子转动的声响像在低吟一段不褪色的往事。这条始建于1880年的百年老街,原名正阳街,毗邻中华巴洛克街区,青石板上仍留着岁月的包浆。1931年后,这里的药铺成了地下情报站,杨靖宇带着抗联队伍钻进林海时,哈尔滨的地下党正用一纸药方传递生死讯息。1940年的长白山,杨靖宇的棉袄结满冰甲,干粮袋空空如也,嚼着树皮与棉絮,却仍把枪口对准侵略者,将最后一丝力气化作子弹。
如今,冰糕摊的奶香漫过青石板,孩子们举着“甜筒”奔跑。恍惚间,人们总觉那位英雄会从药铺门后走出——他看见的太平盛世,正是用生命熬成的甜。
一曼街的红砖墙上绿萝轻曳,在八月的阳光下泛着温柔的光泽。这条2375米的长街,是哈尔滨南岗区最古老的动脉,自1921年诞生便见证着时代的波澜。1946年,它被赋予永恒的名字——一曼街。1932年的一曼街那时叫山街,赵一曼的身影穿梭于街巷,她的声音穿透伪满统治的阴霾,将革命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两年后,她被捕后被关押在伪满哈尔滨警察厅(今东北烈士纪念馆)。老虎凳折断她的腿骨,烙铁灼烧她的皮肉,酷刑未能撼动她的意志。她在铁窗前默念着幼子“宁儿”的乳名。
如今,这封押送刑场途中写下的字字泣血的遗书,陈列在纪念馆的玻璃柜中:“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这位生命定格在31岁的年轻母亲,将“母亲”与“英雄”熔铸成永恒的丰碑。
位于哈尔滨道里区东部的兆麟街长 1173 米,蜿蜒伸展。百年前,中东铁路的给水管道在地下延伸,催生了 “水道街” 的雏形。李兆麟这位从辽阳走出的抗联总指挥,曾在零下 40℃的荒原写下《露营之歌》,率第三路军踏破兴安万重雪,在松嫩平原横扫敌寇。1946 年3月9日,他倒在特务的枪口下,鲜血染红了这条街的春天。那句 “如果我的鲜血能擦亮人们的眼睛,唤起人们的觉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成了最后的预言。88号李兆麟将军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手枪、刻着“运思出奇”的书箱板,无声诉说着36岁生命的壮烈。从此,“水道街”更名“兆麟街”,成为一座城市最沉重的纪念。
如今,路北的兆麟公园内,将军墓前松柏常青。路南的一中校园书声琅琅,这里曾是冯仲云等先烈的秘密据点。街角的俄式建筑里,咖啡香与历史感交融,特色小店的招幌随风轻晃。从给水管道到精神地标,这条街丈量着十四年抗战的血色春秋,也见证着英雄名字如何融入城市肌理,提醒着人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
英雄之名,永驻冰城。暮色中的哈尔滨,华灯初上。尚志大街、靖宇街、一曼街、兆麟街灯火次第亮起,像四颗永不熄灭的星,温柔地俯瞰着这座英雄的城市。
每一条以英雄命名的街道,都流淌着红色的记忆;每一所以英雄命名的学校,都传颂着不朽的故事。杨靖宇红军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朗声诵读抗日英雄的事迹;兆麟幼儿园里,稚嫩的童声唱着《露营之歌》。80年过去了,硝烟散尽,但英雄的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30所以英雄命名的学校,20支民兵连,百余个红色班组,共同守护着这份信仰。
街名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只要这些名字还在,英雄就永远活着;只要我们记得,民族的脊梁就永远挺直。在这片土地上,新时代的坚守,正续写着属于中国人的荣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