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藤县:人大代表赋能乡土产业 象棋米酒香飘万里助振兴
作者:陈柄 严惠敏 编辑:崔斌 来源: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9-09
“烧酒情谊深,贵人饮酒我来陪,一杯饮完又一杯。”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象棋镇道家村石表山下的“村晚”现场,郎朗上口的《饮酒歌》在大家口中传唱,众人举杯共饮象棋米酒,酒香四溢,齐乐融融。
如今,象棋镇米酒产业实现日产1万斤、年产量360万斤,年产值达7200万元,直接带动4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酿酒+养猪+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更让1000余人间接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活力引擎”。这杯传承千年酿造技艺的米酒,不仅是乡土滋味的载体,更凝聚着当地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拳拳之心。
直面瓶颈:传统产业的“成长烦恼”
“酒香也怕巷子深”,曾是象棋米酒发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象棋镇人大代表聚焦米酒产业痛点,以“履职为民”的担当深入调研,一次次走进酒坊查看生产细节,一场场组织座谈倾听商户诉求,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品牌影响有限、销售渠道狭窄、产业链条不完整,极大制约着米酒产业的升级步伐。
于是,在近年来的象棋镇人代会中,人大代表多次提出关于象棋米酒的品牌打造、规模生产、渠道拓展和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建议,履职为民,为象棋米酒“把脉开方”,助力推动产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强基固本:资金政策为产业“输血”
产业升级,资金先行。象棋镇政府在收到建议后,针对象棋米酒小作坊普遍存在的“规模小、设施旧、融资难”等问题,积极作为,向县相关部门争取到扶贫资金与政策倾斜。
2024年,道家村象棋米酒产业扶持车间项目建成,标准化生产厂房、现代化酒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推动产业从“小散弱”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通过“合作社入股+加工车间”模式,实现米酒生产向“绿色、高效、优质”转型升级。同时,代表们紧盯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定期督查扶持车间用工情况,确保脱贫户用工比例不低于10%,让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乡亲。
直播破圈:“指尖经济”让酒香出深闺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象棋镇的纯粮米酒,入口绵柔,回味悠长,每一滴都是时光沉淀的匠心。”在酒坊的直播间里,象棋镇人大代表陈健化身带货主播,熟练地演示传统酿造工艺,介绍恒温窖藏环境,讲述米酒背后的乡村故事。从遴选产品到打包发货,从物流配送到售后保障,代表们全程参与把控,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品得安心。
借助社交媒体、助农直播间和电商平台,象棋米酒的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据统计,当地开展直播10余场,累计曝光量超20万人次,带动订单量突破2000单,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佳酿,正借由一方屏幕香飘万里。
线下深耕:多维推广筑牢市场根基
“快来尝一尝,这是我们象棋镇的招牌米酒!”在各类展销会上,人大代表周华芳总是热情地向消费者推介产品。正所谓“酒香也需勤吆喝”,代表们深知,线下市场是品牌立足的根基。他们带着象棋米酒走进品鉴会、亮相农博会,手把手教消费者辨识米酒品质,面对面讲述象棋镇的生态优势与文化底蕴。
此外,还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作家协会走进道家村酒厂开展文学采风。作家们被传统酿造工艺的每一个细节吸引,以笔墨为媒,将米酒文化与乡土故事融入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酿造智慧。截至目前,象棋米酒已参与各类展销会20余场,现场订单额超300万元,不仅夯实了本地市场,更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销商主动前来洽谈合作,为“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家庭小作坊到特色产业集群,从乡间自饮到畅销四方,象棋米酒的蜕变,正是人大代表心系乡土、履职为民的生动注脚。下一步,代表们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整合品牌资源,推动成立米酒协会;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工匠与带货主播队伍;深化“酒旅融合”,依托石表山4A级景区与道家村古驿文化,让米酒成为连接文旅的“纽带”。
这杯承载着乡愁与希望的米酒,正朝着“名、特、优、新”的品牌目标稳步前行,终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液”,飘香更远,惠泽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