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立法守护城市“数字血脉” 《大连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作者:王 磊 编辑:白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0
当前,数字时代浪潮持续奔涌,通信网络作为城市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正如“血脉” 般融入城市发展肌理。近日,《大连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经辽宁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通过,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28条,以解决大连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对政府和部门职责、规范建设、平等接入、设施保护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全方位为大连通信基础设施发展保驾护航。
以“小切口”立法破解制约通信业发展的“大问题”
党的二十大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网络强国与数字中国,为信息通信业发展定调。近年来,大连市“数字大连”“智慧海洋” 及 “三个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国际物流、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均需通信基础设施保障。
在此背景下,制定地方法规促进信息通信行业法治化、保障其健康发展并释放 “一业带百业” 效应,成为大连的迫切需求。但信息通信行业立法涉及多领域,且国家与辽宁省已出台电信法规,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如何为此次立法选准切入点,以精细化、可操作设计破解本地行业发展痛点,成为立法工作重点探索的方向。
2024年11月,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了2025年度立法计划编制工作协调会。大连市通信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国家和辽宁省、大连市委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下,大连市在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协调、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供给和支持不足、共建共享水平不高、通信设施频遭破坏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信业的高质量发展。
“城市运行一刻也离不开通信网络,目前通信基础设施选址难、审批难、建设难、保有难、维护难、补偿难等现实困境亟需通过立法手段强化制度规范,破解发展瓶颈。”相关负责人说。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决定将制定《大连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纳入2025年度立法计划,旨在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撬动通信行业治理效能提升,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数字生活需要,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立法,正是要为这些‘城市生命线’构筑坚实的法治堤岸,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切口”不等于“窄视野”。《条例》虽然聚焦通信基础设施这一细分领域,但在通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电磁辐射监测与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向通信基础设施开放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展现了“问题导向、急用先行”的立法智慧,为网络强市建设提供了法治样本。
丰富民主立法形式 确保审议工作精准务实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立法涉及的利益群体广,社会各方面关注度高,如何在厘清地方管理事权边界的基础上,科学处理法规与政策的衔接关系,进而在法治框架下平衡好各方利益诉求,是地方立法需破解的关键课题。
为精准掌握大连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同时总结固化 5G 融合应用在智慧大连建设中的创新实践,确保立法决策与现实需求高度契合,2025年3月,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成调研组,针对性选取新建小区、大型体育场馆和5G智慧工厂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点位,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大连梭鱼湾足球场不仅是一个体育场馆,更是海洋文化与足球精神的交融之地。目前,梭鱼湾足球场的通信基础设施已经实现高密度覆盖、低延迟传输、智能化管理,不仅满足国际足联关于专业场馆的通信标准,更为赛事组织者、观众、媒体等提供了全场景数字化支持。“能在体育场周围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上再隐蔽布放一些微基站,承办大型赛事就更有保障了。”足球场工作人员表示。
坚持“开门立法”,才能让立法过程更接地气。2025年4月,条例草案经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后,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通过《大连日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书面征求基层立法联系点、地方立法专家顾问、区(市)县人大常委会、市法学会等各个方面的意见,最终收集到140条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大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系统研究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相关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他省市立法经验,并结合各方意见建议,梳理出20余项专题,赴大连市通信管理局与本市10余家电信业务经营者面对面交流,倾听立法诉求,确定审议修改方向。
由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立法专业性较强,法制工作委员会组建了专门的顾问团队,成员涵盖法制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委员、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立法专家顾问、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员等,团队全程参与条例草案的调研论证及审议修改,确保每条意见的研判、每款条文的修改、每项立法决策的敲定均有专业建议作为智力支撑。
在条例草案审议过程中,大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还与财政经济委员会、市司法局、市通信管理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开展了三轮集中会商,就关键条款单独征求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等部门的意见,在思想交锋与智慧融合中找到最佳的修改方案,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优化制度设计 护航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提质增效
《大连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大连市在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迈向数字未来的进程中,以法治方式为覆盖地下、高空及沿海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构建起坚实的法治保障。
《条例》明确通信基础设施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公共基础设施,受法律保护,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法定地位。“这是认识上的飞跃,为后续的规划预留、用地保障、共建共享等关键条款奠定了法理基石。”一位参与论证的法学专家这样评价。
《条例》在上位法规定的框架下和地方事权的范围内,聚焦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选址难、建设难、保有难等关键问题,加强制度供给。
为加强规划协调和要素保障,《条例》规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布局;要求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依法办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的用地手续;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规划建设车站、机场、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时,应当与市电信管理机构协商配套通信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及建设事宜。
在立法过程中,有基层立法联系点反馈,老旧小区高空线缆“蜘蛛网”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立法专班经反复研讨并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后,在《条例》中单独设置条款,专门对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通信基础设施的配建工作作出明确规定,以进一步满足居民对优质通信服务的需求,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
针对中山广场等历史街区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兼顾通信覆盖需求与城市文脉保护的平衡问题,《条例》作出明确回应,最终加入刚性条款,规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城乡建设风貌以及周围景观相协调,电信业务经营者建设基站或在建筑物上附挂通信线路,设置天线、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时,应当采用小型化、景观化、隐蔽化的建设方案,确保在满足通信服务需求的同时,守护历史街区的独特风貌。
为保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条例》重点聚焦群众关切与实际需求,从多维度作出规范。在消除群众顾虑方面,针对人民群众担心的电磁辐射影响健康问题,明确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水平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对电磁辐射环境进行检测及公示、电磁辐射科普宣传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助力化解 “邻避效应”。在资源利用层面,对通信基础设施之间实行共建共享以及市电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通信基础设施与其他行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提出要求。在安全保护领域,《条例》进一步规范多项内容,包括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明确危害通信基础设施安全的禁止行为,同时对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通信基础设施抢修救险以及废旧通信物资收购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条例》的制度设计实现了加强和规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电信业务经营者和电信用户合法权益的立法初衷,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点赞。“此次立法是优化信息通信业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一位来自电信行业的人大代表表示。
《大连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的诞生,意味着一部专项法规文本的正式形成,更标志着大连市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重要升级。《条例》所守护的不仅是光缆与基站等物理设施,更是支撑城市高效运行的命脉、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以及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托。随着《条例》的落地实施,大连这座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城市将继续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乘风破浪、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