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泥土 产业结硕果——茂名化州市人大“一线工作法”激活发展新动能
作者: 编辑:赵佳敏 来源:化州人大 发布时间:2025-09-11
广东茂名化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制造业当家”战略为契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一线工作法”把监督“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从农业升级、制造业集群、服务业提质到基础强化全方位赋能,让“人大力量”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线听民意
监督架起特色农业“富民桥”
产业振兴、农业先行。化州市人大常委会将“代表联络站”作为听民意、解民忧的前沿阵地,赋能农业产业“最后一公里”。2023年10月13日,化州市化橘红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在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博览中心正式揭牌成立,19名来自农业、企业等领域的代表,常年深入橘园地头、加工车间,与橘农、种植户、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把“会议室”搬到产业一线。针对橘农集中反映的“产业路狭窄难行,采摘季运输受阻”问题,代表们第一时间整理诉求、对接部门,监督相关单位快速启动产业路拓宽工程,如今宽敞的产业路已成为橘红外运的“便捷通道”;围绕种植户普遍担忧的“土壤肥力下降、品质不稳定”问题,代表们主动牵线搭桥,督促市农业农村局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携带专业测土仪进村入户,为每一片橘园“把脉问诊”,提供精准施肥、土壤改良方案;而企业提出的包装陈旧问题,也在代表们的推动下,由相关部门牵线设计出新款礼盒,新包装一经上市便迅速售罄,让化橘红产品实现“颜值”与“价值”双提升。
一年多来,通过这样“靶向式”监督、“清单化”落实,100多条带着泥土气息的民生建议、产业诉求相继落地,成功打通了化橘红产业链上的品种改良、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多个堵点。
化州市打造集研发、加工、销售、研学于一体的化橘红产业核心区
为守护好“化州橘红”这一特色品牌,化州市人大常委会全力配合茂名市人大常委会起草《茂名市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该条例于2024年5月正式施行后,代表们又监督相关部门用方言制作解读视频、印发宣传手册,让每一位种植户都能看懂“规范”、守住“品质”。全国人大代表廖志略更是带着橘红鲜果和土壤样本进京履职,积极推动化橘红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如今,化橘红已开发出茶饮、保健品、中药材等100多种衍生产品,鲜果经加工后价值翻了10倍,全产业链带动35万人实现增收,年产值突破1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在水产养殖领域,人大代表针对罗非鱼养殖“小散弱”、抗风险能力差的现状,深入池塘边与养殖户促膝长谈,摸清“单打独斗”的痛点后,监督推动市农业农村局出台规模化养殖扶持政策,引导养殖户抱团发展,建成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实现罗非鱼养殖从“小散经营”向“连片规模化”的跨越。同时,代表们还积极建言献策,监督支持本地水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利用鱼鳞、鱼皮等原料研发生产明胶和胶原蛋白,不仅实现了“变废为宝”,更助推化州市成为全球最大的鱼明胶生产基地,一条完整的罗非鱼产业链稳稳撑起了农户的“钱袋子”。
一线督推进
监督赋能制造业集群“快成长”
制造业是县域经济的“压舱石”。化州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制造业当家”战略,以“一线督推进”的监督实效,推动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为产业升级注入“硬核”动力。围绕茂名临空经济区建设这一重点任务,市人大常委会带着“产业如何集聚”“项目如何落地”的问题深入园区,以“精准监督”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组织人大代表开展“看项目、促发展”专题视察活动,实地查看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监督“产业规划一张图”落地执行,督促现代农产品加工、生物健康等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避免“散、乱、杂”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建立“代表包联”监督机制,每位人大代表定向包联一个重点项目, 对广沣水产食品加工厂等重点项目全程跟踪监督,从项目前期的土地平整、规划审批到中期的厂房建设,再到后期的投产准备、政策对接,代表们全程介入、实时跟进,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用地、用电、用工等堵点问题,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同时监督推动建立市级招商项目库,引进的超千万元项目中,制造业占比过半,为经济增长注入“工业动能”。
茂名临空经济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人大的一线监督与推动。为帮助企业“插上数字翅膀”,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数字赋能·代表同行”专项活动,代表们走进企业车间、生产一线,面对面为企业解读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手把手对接数字化服务资源。在代表们的监督推动下,广东深融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成功升级化橘红智能分拣线,分拣效率大幅提升;昌华海利科技有限公司顺利上线MES生产管理系统,全市35家拟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企业中,已有23家与服务商达成合作意向,数字化转型“按下快进键”。在推动农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代表们同样积极建言献策。针对预制菜产业发展潜力,代表们监督支持环球水产公司与联通公司合作建设预制菜智慧生产项目,推动环境监测、质量追溯、公共服务等系统建成投用,实现从“田间捕捞”到“车间加工”再到“餐桌消费”的全链条智能化管控,让预制菜产业既“安全”又“高效”。
一线察痛点
监督点燃服务业融合“新引擎”
服务业是连接产业与民生的“纽带”。化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服务业提质增效,组织代表沉到物流枢纽、文旅现场,以“靶向监督”破解痛点堵点,激活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在中通快递粤西(化州)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人大代表的“持续监督”让物流效率实现质的飞跃。代表们多次深入产业园,针对“分拣效率低、服务范围窄”等问题开展调研,督促园区优化布局、升级设备,推动12条全自动分拣线全部实现运转。如今,该产业园日均处理快递包裹达120万件,服务范围辐射粤西地区200万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物流“神经中枢”,不仅为本地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快递服务,更让化橘红、罗非鱼等特色产品能够快速运往全国各地。结合本地企业外贸出口需求,代表们将目光聚焦到茂名化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建设上。通过定期视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实时跟踪项目进度,针对施工中遇到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审批流程繁琐等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督促项目加快竣工投用。该中心投用后,将为化橘红深加工产品、罗非鱼预制菜等本地特色产品提供保税仓储、出口退税等“一站式”服务,助力本地特产更便捷地“出国门”。
在文旅融合领域,化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代表+文旅”监督模式,让代表们成为文旅项目建设的“监督员”、民生需求的“调研员”。通过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代表们推动化州牛杂城、耕山小寨顺利建成运营,民主路步行街完成升级焕新,杨梅镇梅江里商业街正式开门迎客,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休闲消费新去处;同时,监督支持相关部门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乡村篮球“村BA”赛事、“礞石啤酒嘉年华”等特色活动,让市民在热闹的烟火气中感受消费升级的活力,也让服务业成为串联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重要“纽带”——橘红产品通过文旅场景走进大众视野,罗非鱼预制菜借助夜市平台打开销路,实现了“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双赢。
2024年8月11日晚,化州首届“村BA”迎来争冠之夜,热闹非凡的现场
一线强督办
监督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
产业发展,根基为要。化州市人大常委会深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底气”,通过“一线强督办”推动各项“根基工程”落地见效。电力是产业发展的“先行官”。为保障核心产业用电需求,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电力护航产业发展”专项监督行动,组织代表深入橘红产业园、罗非鱼养殖基地等产业核心区,实地检查供电设施运行情况,听取企业用电诉求。针对部分区域用电紧张、线路老化等问题,代表们督促供电部门制定专项改造方案,加快电网建设进度。截至2024年,全市已完成电网投资约6.31亿元,新建、改造变电站、输电线路等一批电力设施,确保产业核心区用电安全稳定。
交通是连接城乡、畅通产业的“血脉”。市人大常委会将交通项目建设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代表持续跟踪监督国道G207改线工程、沈海高速机场北互通连接线(吴川段)等重点交通项目。代表们多次深入施工一线,针对征地拆迁、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问题开展监督,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推动这些项目加快建设。如今,国道G207改线工程、高速机场北互通连接线顺利推进,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为农产品外运、工业产品流通、企业招商引资搭建起“一路畅通”的便捷通道,有力促进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更是“竞争力”。化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重点监督“企业服务官”制度落实情况,推动该制度实现全市企业全覆盖,让企业“办事不用跑、难题有人帮”;同时,监督推动税务部门优化办税流程,实现税项“同城通办”“省内通办”,大幅减少企业办税时间和成本,为企业“松绑减负”。在数据资源整合方面,代表们积极推动政务数据“破壁共享”,监督相关部门梳理整合政务数据资源,成功上线787类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为智慧城市建设、产业AI应用开发提供“数据燃料”,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
从橘园里倾听橘农的心声,到车间里见证机器的轰鸣;从物流园里感受包裹的流转,到文旅现场体验烟火的热闹——化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以“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百姓”的务实作风,将“一线工作法”贯穿于产业发展监督的全过程、各方面。如今的化州,特色农业根基更稳、制造业集群更优、服务业活力更足,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县域发展新画卷,正在橘州大地徐徐展开。